(共37张PPT)
乾隆帝
(1711-1799)
华盛顿
(1732-1799)
中国与世界
中国古代史人物
世界近代史人物
19世纪初以前,中国经济总量仍雄居世界榜首。1700年,中国、西欧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2.3%和22.5%,1820年则分别为32.9%和23.6%。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落后?!
这又如何解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领先”与“脱节”的时代
阅读教材,回答:中国的“领先”,得益于经济发展的哪些表现?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新物种输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玉米、甘薯)
(2)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
②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问:这些高产作物得以传入中国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传入给此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产量
丰富
商品经济
人口
材料: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思考: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材料体现了明清农业具有什么特点
雇佣关系,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农副产品商业化,商品经济繁荣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颇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
——(清)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民营纺织业迅速发展
万历年间,苏州
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四《诸葛贤事》
1、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制瓷业中以吹釉法代替过去的刷釉法,施釉更加均匀光泽,有利于烧制大型瓷器。采矿业较多地使用火药爆破技术。丝织业中改进了提花机,使织品档次提高,更加富于变化。印刷业中铜活字普遍使用,拱花技巧的发展,可以印出非常精美的彩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推动其它各行业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导致信用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
15世纪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把大约100万度卡约合32000公斤白银运到远东,其中一半流入中国;日本1599—1637年输出白银5800万两,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
白银的蝴蝶效应
问:白银的货币化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哪些?
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频繁的商业交往,催生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白寿彝《中国古代史》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③催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随着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工商业的发展,从明中期到清代,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兼具经济、文化娱乐功能的新型市镇。……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
——章红妃《明清江南市镇雇佣群体研究》
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兴起的新型市镇呈现出哪些特点?
随着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工商业的发展,从明中期到清代,在江南地
区出现了众多兼具经济、文化娱乐功能的新型市镇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新物种输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玉米、甘薯)
(2)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
②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
问:推动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的原因是什么?
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
私人资本的积
制的“私欲”。
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知行合一”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
《传习录》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心外无物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有一个人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无礼,无缘无故地骂人?这个人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致良知
每人心中都隐含良知,只是多被私欲遮蔽,
欲将其重新发现、扩充、实行,是为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的流行,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
理学
不同点
相同点
内容:都是儒家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主张“格物致知”
主张“致良知”
本体论
方法论
实践论
强调士大夫的教化功能
强调自我教化功能(知行合一)
(存天理,灭人欲)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影响:压制人们的欲求,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也起到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金牌教程P66)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
以自我内心为准则,隐含叛逆色彩。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①明中后期:反教条
强调主观能动性,能激励奋发立志;
李 贽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②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背景
(明清易代)
士大夫抗清失败,反思历代政治得失
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
拥有足以影响社会的经济实力和阶层力量的工、商市民的精神欲求不仅萌发、膨胀,而且不断地解放出来,文学艺术成为这种欲求的消费品。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条件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体文学。
——摘自陈东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
工、商市民的精神欲求不
仅萌发、膨胀,而且不断地解放出来,文学艺术成为这种欲求的消费品
小说与戏曲
领域 作品 作者
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西游记》 吴承恩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红楼梦》 曹雪芹
戏曲 传奇、昆曲、京剧 代表:汤显祖、孔尚任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西厢记》),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晚明以来,一方面是充斥于正史、方志中无数贞节烈女的事迹,另一方面,却涌现了大量以情欲为主题的市井小说,专以叙床第之事为能事,这正反应了晚明男女关系渐趋松弛,人性觉醒,世风为之一巨变。
——葛剑雄
(清朝)中国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拥有的历史观与伦理观,另一套是民间建构的历史观与伦理观。
——许倬云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明·宋应星著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领域 作品 作者
医学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工艺学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地理学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科技
《农政全书》:徐光启的个人写作部分只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余篇幅都是对历代农家著作的征引。据统计,其中交代了书目来源的就有250多种。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 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 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明代到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由民间到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士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例如,由清康熙帝支持,法国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测绘的《皇舆全图》,在完成后,就被收入内府秘藏起来。……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
——摘自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等教士陆续来华,介绍西方文化
明末
时 间
从传教士学习数学、历法、机械等知识
清·康熙
“礼仪之争”,传教工作被禁,西方学术传播通道受限
康熙
五十六年
(罗马教廷:禁止祭孔祭祖)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世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受到影响。
中国 欧洲之变 14、15世纪, 元末前期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6世纪, 明朝中叶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走上海外殖民扩张道路。 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运动。
17世纪, 明末清初 17世纪前期荷兰崛起,号称海上马车夫。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632—1704年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世。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 清朝前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 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扩展到欧洲大陆。
19世纪上半叶, 清朝中期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向着
近代社会转型
质变
欧洲社会之变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耕织图》是清康熙时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走向顶峰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立军机处,建立密折制。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清高宗实录》卷323转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90页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
李贽之死
《焚书》: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
《藏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新思想被作为异端对待
材料:“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 …‘私定终身’实际是不容于天下的……明末作家便闭上眼睛,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 …(中国婚姻问题的解决)只在才子能否中状元,而绝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
传统的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
经济
明清时代的局限
政治
思想文化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优势。
专制体制高度强化的同时日益走向僵化
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科技发展缺乏创新
本质不变
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