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至今
中国现代史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与成就)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改革开放
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徘徊
时期
第26课
第27课
第28+29课
1.时空:1949年9月21日 北平(一届政协会议后北平改名为北京)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届政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南海怀仁堂里,穿长袍的、穿西装的、穿军装的、穿中山装的……说汉语的、说英语的、说客家话的、说蒙语的、说藏语的……”
——台盟中央原副主席田富达
Q1:用一个词概括与会代表的特点?
Q2:据此并结合课本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
广泛性
P165“学习聚焦”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时空:1949年9月21日 北平(一届政协会议后北平改名为北京)
决定——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地位:施政纲领/临时宪法/施政方针)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届政协)
Q1:指出《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3.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会议主题:
筹建新中国(“它将表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具体表现: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历史纵横】Q2: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出处?内涵?意义?
1.时空:1949年9月21日 北平(一届政协会议后北平改名为北京)
决定——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地位:施政纲领/临时宪法/施政方针)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届政协)
3.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会议主题:
筹建新中国(“它将表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4. 在政治建设中的意义:
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全面的准备;
②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的形成;
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①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中央政府委员会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③准备进行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两半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辞旧迎新
领域 建国初存在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
军事
经济
对外
国民党残余军队仍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全国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中
土地改革→1.进程: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
2.意义(由小见大):农民;农村;中国
3.实质:地主土地私有——农民土地私有
追歼残敌,剿匪镇反
稳定物价→1.方式: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多种举措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2.作用:稳定物价,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政府赢得人民信任,巩固人民政权
抗美援朝→1.背景:①②
2.进程(1950.10——1953.7):①②③④
3.意义:①国际地位②抗美援朝精神③宣言书、里程碑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物价飞涨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方式
目的
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周恩来讲话
Q1:回顾近代百年“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史实?
Q2:“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初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总方针政策
(一)三大外交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 含义 意义 外交表现 方式
成就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独立自主,奠定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十个人民民主国家→与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保、朝、越等建交
②四个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印尼、缅、巴基斯坦
③四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瑞典(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丹麦、瑞士、芬兰
第一次建交高潮;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先 谈 判 再 建 交
打破国际惯例,中国独特建交方式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1.提出过程
①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②联合确认:
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2.内容:四“互”一“共”(完整表述见课本P170)
3.意义:
对中国→是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基本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对世界→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先是为了处理与周边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日内瓦会议 1954
1.时空:1954·瑞士日内瓦
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老挝、柬埔寨)
3.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结果:
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扰未有结果
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努力和推动下达成政治解决——《日内瓦协议》
5.意义:
①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会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55
1.时空:1955·印尼万隆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结果:
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最终达成协议
“同”指亚非国家有共同遭遇,曾遭受过殖民
侵略;有共同目标,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
“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4.意义: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进一步打破外交封锁。
Q1:“同”、“异”分别指什么?
Q2:这一方针提出有何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 政治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特点)
2.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影响?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方式?实质?影响?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1.通过了54《宪法》→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2.构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一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两基本: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①方式
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和平赎买政策)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③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背景 内容 著作
萌芽 国民革命 时期 1924-1927 ①党中央妥协退让②压制工农运动 ③放弃领导权 ①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②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 ③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 时期 1927-1937 ①大革命失败 ②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
②《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 时期 1937-1945 ①抗战爆发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 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②解决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 ①《论持久战》1938年
②《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③《论联合政府》1945年
丰富发展 解放战争后1946-1976 ①解放战争胜利 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三大改造 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②《论十大关系》1956年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任务:
反帝反封建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在经济领域的延续……
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地主阶级逐渐被消灭
→摧毁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制度根基
→推翻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民生凋敝,经济残破
生产力解放,经济发展
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