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桥
基础巩固
情境一:学习完《13 桥》后,字词句我会运用,课文情节我能懂,不信咱们试试看!
一、选择题
1.《桥》中最悲壮的情节是( )。(多选)
A.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B.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C.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2.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涵是( )(多选)
A.是老支书和儿子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生命桥。
B.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C.这座桥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D.这是一座坚固结实的木桥。
3.下列不是本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设置悬念 B.多用短句、段,渲染气氛。
C.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D.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似乎(sì) 狂奔(bēn) 冲垮(chōng)
B.放肆(sì) 吞没(mò) 搀扶(chān)
C.猛然(rán) 祭奠(diàn) 蹿上来(cuàn)
D.狞笑(níng)惊慌(jīng) 跌跌撞撞(diē)
5.下列句子中与“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
A.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B.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C.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D.山洪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6.下列词语中的“当”与“势不可当”中的“当”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旗鼓相当 B.门当户对 C.锐不可当 D.敢作敢当
7.下面词语最适合用来概括《桥》中老汉特点的是哪一项( )
A.以身作则 助人为乐 B.德高望重 见义勇为
C.视死如归 心地善良 D.大公无私 舍己救人
8.课文《桥》大量使用短句,好处是( )
A.这样写便于朗读。
B.渲染山洪暴发时紧张、危急的气氛。
C.为了达到句式整齐的效果。
9.下列句子是神态描写的一项是( )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B.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C.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D.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10.“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句中“像泼”“像倒”让我想到了词语( )
A.翻来覆去 B.人山人海 C.淅淅沥沥 D.倾盆大雨
1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拥带 申吟 B.吞没 嗓子 C.搀扶 流淌 D.揪出 狞笑
12.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为什么要以“桥”为题?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
A.因为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
B.因为桥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
C.因为桥是洪水过后重新修建的桥。
D.因为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二、填空题
1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是对老汉 、 和 的描写,“凶得像只豹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是对桑娜的 描写,体现了桑娜 的美好品质。
14.《桥》是一篇 ,叙述了一位老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 、 和 ,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赞扬了老支书 、 和 的精神。
15.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走路不稳。( )
(2)(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
(3)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
(4)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 )
(5)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
16.正确填写下面的字词。
山洪páo xiào( )着狂奔而来,在这紧急关头,党支部书记临危不乱,没有一句fèi huà( ),用shā yǎ( )的sǎng zi( )指挥村民们有序过桥,还从队伍中jiū( )出自己的儿子。木桥在洪水中发抖、shēn yín( )、倒塌。最后,群众顺利地过了桥,党支部书记和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
17.根据意思写词语。
(1)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 )
(2)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
(3)拥护推戴。( )
(4)(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
(5)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
三、句子训练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山洪咆哮着,像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 。
(3)“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 。
(4)春雨好像 ,撒进麦田。
四、修改病句
19.修改病句。
(1)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人。
(2)要求人们不要挤,要排好队。
(3)小红穿着一件汗衫和一顶草帽。
(4)今天,校长和全体师生参加了文艺晚会。
阅读提升
情境二:为了提高同学们对课内阅读理解的能力,请完成下面阅读习题吧!
五、课内阅读
桥(节选)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③小伙子睡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⑤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⑥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⑦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⑧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未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0.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蹿、舔”这两个字中,我们能感受到洪水的 。这个句子也是小说中很典型的 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我还能在文段中找出一处这样的句子。
21.当桥轰然倒塌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老汉要喊什么?写一写: 。
22.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文段中“老汉”的形象: 。
23.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在构思时没有考虑潸楚,结尾时突然得到灵感,就在最后补充人物关系。
B.可以揭示悬念,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再次突出老汉的英雄形象。
C.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很重要,就在结尾处简单交代。
拓展延伸
情境三:加强课外阅读,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六、课外阅读
永不贬值的财富
张正直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16 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旮旯里可是一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了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十元,他家八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子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那天上午,我正在家收拾行李,准备起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的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地大病一场,两眼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在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拿到镇上去换点儿针头线脑。用以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的婆婆让进屋,然后喊我倒茶。婆婆对着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夸奖了我一通,又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我这个瞎老太婆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一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拿着买本书吧。”
怎么,两元线?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路婆婆那满脸刀痕似的皱纹,干瘪的眼睛,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贩,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家呀!“怎么,你嫌少?”暗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终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它在我的眼里,已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貶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也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4.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瞎婆婆的( )
A.心理、语言
B.动作、语言
C.动作、神态
D.心理、神态
25.文中画“﹏﹏﹏”的句子,“两元钱”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讽刺或否定
C.表示特定的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或售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26.“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早已夺眶而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瞎婆婆的钱来之不易,让“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B.“我”害怕拿瞎婆婆的钱,所以手领抖着。
C.“我”深知膳婆婆送这“两元钱”的深厚情意。
D.“我”被瞎婆婆的行为感动了。
27.下面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我”被淳朴的乡情深深地感动了。
B.瞎婆婆经的一元钱是一笔永不贬值的财富。
C.文章在围绕“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瞎婆婆送钱,详写了父老乡亲送钱。
D.“我”觉得瞎婆婆的“两元钱”像山一样沉重,是因为这钱来之不易,承载着婆婆对我的爱。
28.作者写婆婆双目失明的不幸遭遇和捡地瓜皮度日的生活艰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9.文章题目是“永不贬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到底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事。
A.文章结尾可知,这个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老汉一直在帮助人民群众,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噬,体现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B.该句运用了拟人的十分难受,手法,形象地写出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况,并没有体现悲壮色彩;
C.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内心也十分痛苦,紧接着,舍己为人的老汉也英勇牺牲,体现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故AC项正确。
2.ABC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标题的理解能力。
《桥》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结合课文中心,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故ABC正确。
D.有误。文中没有写到这是一座坚固结实的木桥。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4.C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C.蹿上来(cuàn)——(cuān),向上、向前猛跳。
5.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这句话把“小草”和“风儿”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A.本句写“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B.本句“木桥发抖、呻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本句“洪水的狞笑”用了拟人的修辞。
D.本句把“山洪”比作“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6.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多义词的掌握。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当”是阻挡的意思。
A.不相同。旗鼓相当:后用来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当”是差不多,不相上下的意思。
B.不相同。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当”的意思:相当。
C.相同。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的意思:阻挡。
D.不相同。敢做敢当:敢于放手做事,也敢于承担责任。“当”的意思:承担。
7.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者借此事赞扬了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了他无私无畏、临危不惧、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
8.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课文《桥》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本文大量使用短句,好处是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增强语句的句势,渲染山洪暴发时紧张、危急的气氛。故选B。
9.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神态描写。
A.从“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可知,这是环境描写。
B.从“清瘦的脸上”可知,这是外貌描写。
C从“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中“盯着”可知,这是人物神态描写。
D.从“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可知,这是语言描写。
10.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A.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B.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C.淅淅沥沥:一般指小雨落下的声音。
D.倾盆大雨:雨水像从盆里泼出来一样。比喻雨大势急。
结合词义,可知,形容“像泼、像倒”的景象,可选:倾盆大雨。故选:D。
1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拥带——拥戴,拥护推戴。
申吟——呻吟:病痛时的低哼声;发出像叹气的声音;因快乐或病痛所发出的声音。
1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课题《桥》有两层含义:①村民逃离死亡的生命之“桥”;②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因为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ABD正确。
C.不正确。文中没有说桥是洪水过后重新修建的桥,被冲毁后,文章没有写到重新修建。
13. 动作 语言 神态 比喻 心理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详解】(1)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从这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可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冲”“揪”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
从这句话“凶得像只豹子”中可知,本句话就是把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把“老汉”比喻成“豹子”,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的句子就是比喻,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这句话“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这是桑娜心里想的,是她内心的活动,所以是心理描写,桑娜这种极其矛盾的心理,正说明了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14. 微型小说 自己的威信 忠于职守的信念 沉稳果决的指挥 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桥》是谈歌写的微小说,故事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15. 跌跌撞撞 放肆 狞笑 狂奔 呻吟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可找与意思具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找。
(1)结合“走路不稳”可知是“跌跌撞撞”。
(2)结合“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可知是“放肆”。
(3)结合“凶恶地笑”可知是狞笑。
(4)结合“迅猛地奔跑”可知是“狂奔”。
(5)结合“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可知是“呻吟”。
16. 咆哮 废话 沙哑 嗓子 揪 呻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咆、哮、废、哑、嗓、揪、呻”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7. 狂奔 狞笑 拥戴 放肆 呻吟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1)狂奔:疾速奔走。课文原句: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狞笑:凶狠恶毒的笑。课文原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拥戴:拥护推戴。课文原句: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4)放肆:言行轻率任性,毫无顾忌。课文原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呻吟:病人因病痛或哀伤而发出声音。课文原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18. 一群受惊的野马 一座山 一只豹子 一颗颗珍珠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题目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补充句子。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1)抓住比喻句的特点,找到与“山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的事物来写。如山洪咆哮着,像凶暴的老虎,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找到与“老汉站在水里镇定”的形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的事物来写。如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生铁浇铸的武士像。
(3)找到与“老汉发怒”的形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的事物来写。如“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暴怒的雄狮一样。
(4)找到与“春雨”的形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的事物来写。如春雨像天上的千丝银丝,撒进麦田。
19. 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执勤的警察要求人们不要挤,要排好队。 小红穿着一件汗衫,戴着一顶草帽。 今天,全体师生参加了文艺晚会。
【分析】考查学生对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应重点掌握好,教师也应不断强调,考试常涉及。
【详解】分析: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人。”其中“乱扔垃圾“是行为习惯,不是人。” 要求人们不要挤,要排好队。”缺乏主语。“小红穿着一件汗衫和一顶草帽。”草帽应该是戴着,而不是穿着。“今天,校长和全体师生参加了文艺晚会。”校长属于全体师生,应去掉。
20. 凶猛 环境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21.儿子!对不住你了! 22.铁面无私、舍己为公 23.B
【解析】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画线中对“水”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由“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可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窜”我们能感受到洪水上升的速度很快,从“舔”能感受到洪水的肆虐。文中“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也能体现出洪水的凶猛。可以看出事态越来越严重,情况越来越紧急。
文段中这样的句子还有: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1.本题考查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完成要结合所表达的主题完成。合理即可。联系上下文可知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看到儿子遇险,老汉既担心又内疚。可能会喊:儿子,快游啊,是爸爸对不起你。
22.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掀出一个小伙子子,吼道。”,从“冲”“揪”“吼”可以得出这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老支书是一个非常果敢,毫不犹豫的人,同样他对自己的亲人也非常严格,不徇私情,甘于奉献等。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等。
2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文中的“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两句话中的“丈夫”是指老汉,“儿子”是指小伙子。小说的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的作用是:达到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令读者回味无穷。
故选B。
24.B 25.D 26.B 27.C 28.作者写老婆婆的不幸遭遇和生活艰辛是为下面“两元钱”的故事作铺垫,突出贫穷艰辛的老人心灵的真诚、善良。 29.这笔财富指的是: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解析】2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描写方法。
从“对我说”可知运用了描写描写;从“讲、掏出、说”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25.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诗歌、名言等)、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强调和突出)、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赋予新的含义)、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特定称谓(代指人或物)。
“两元钱”不仅单纯地指两块钱,更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或售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2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句子“多么奸诈的小商贩,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家呀!”的分析,我们很明显可知,此时我的“颤抖”,是被瞎婆婆的行动所感动的,对她的行为的敬仰。B选项有误。
2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本文题为《永不贬值的财富》,作者回忆十多年前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乡邻纷纷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就连村里的瞎婆婆也不例外,但她送来的卖地瓜皮子的两元钱,分明就是一元的纸钞,我和母亲明白瞎婆婆被人骗了,但我们没有说破。那一元钱我一直保留着,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因为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C信息有误,详写了瞎婆婆送钱,略写了父老乡亲送钱。
28.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第②段“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度日”,写老婆婆悲惨的遭遇,生活的艰辛;联系后文“结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可知,瞎眼婆婆生活如此困苦却将卖地瓜得来的一元钱给“我”,为下文一元钱的故事作铺垫,衬托这一元钱的来之不易,突出老人真诚慈善,暗含“我”对瞎眼婆婆的感激。
2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理解。
根据结尾段中的“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可知,“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是指瞎婆婆给的“两元钱”,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本身的价值,它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它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贬值,它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再联系生活实际即可。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永恒的财富应当是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关爱与互助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弥足珍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