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腰关中学2014-2015学年六年级(上)第三模块月考地理试卷(五四制)(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腰关中学2014-2015学年六年级(上)第三模块月考地理试卷(五四制)(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2-13 12: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腰关中学六年级(上)第三模块月考地理试卷(五四制)
 
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40分)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三名宇航员飞向太空,人类又一次离开地球探索太空新家园.关于我们目前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完成1﹣3题.
1.宇航员王亚平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这里提到的“蔚蓝色”是指由于地球海陆分布的哪种情况所致?(  )
A.海洋面积广大 B.陆地面积广大
C.海陆面积相差不大 D.北半球陆地面积比海洋广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解答】解:宇航员王亚平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这里提到的“蔚蓝色”是指由于地球海洋面积广大,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理解解答即可.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考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
【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解答】解: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最后,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是个球体,属于基础题.
 
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的影响,看图请回答4﹣7题.
4.如图A、B、C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读图可得,B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该地区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后理解解答即可.
 
5.下列不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是(  )
A.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B.地形平坦
C.自然资源丰富 D.交通不便利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选项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理解解答即可.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聚落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有选择的保留,并进行维护.
【解答】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为基础题.
 
7.关于聚落的分布,错误的是(  )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选项A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某国家2009年初共有人口500万人,该年内出生并成活婴儿4.85万人,死亡人口5.2万人.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该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是(  )
A.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过大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D.劳动力过剩
【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解答】解: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500
5000000
×100%﹣
52000
5000000
×100%=﹣0.7‰.该国人口处于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及国家的人口问题.
 
9.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南亚地区 B.非洲南部 C.欧洲西部 D.南美洲
【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解答】解: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8500
5000000
×100%﹣
52000
5000000
×100%=﹣0.7‰.该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应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位于欧洲西部.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的分布,理解解答即可.
 
读某地气候直方图,完成10~11题.
10.通过直方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此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
A.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B.全年高温,降水量多而平均
C.全年温和多雨 D.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考点】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
【分析】在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解答】解:通过直方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此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属基础题.
 
11.这种气候类型典型的分布国家是(  )
A.俄罗斯 B.日本 C.印度 D.巴西
【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分析】(1)观察气候资料图时,可以先看左侧,它表示表示气温,根据各月点的位置估出各月气温值;右侧表示降水,根据各月点的位置估出各月降水量值.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图的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一年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读图,完成12﹣15题.
12.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大约是(  )
A.2:8 B.7:3 C.4:6 D.5:5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分析】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解答】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牢记即可.
 
13.找出图中经纬度为(南纬66.5°,东经60°)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分析】(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2)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3)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解: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0°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0°经线以西、180°经线以东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南纬,用符号S表示;据此读图可知,图中①点的经纬度是23.5°S,60°E,②点的经纬度是66.5°S,60°E,③点的经纬度是23.5°N,180°,④点的经纬度是0°,120°W.即图中经纬度为(南纬66.5°,东经60°)的地点是②.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关键是利用读图要领确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14.地点④位于(  )
A.热带 东半球 B.北温带 西半球
C.热带 西半球 D.南温带 东半球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分析】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解答】解: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读图可知,图中地点④位于赤道上(0°纬线),在23.5°N﹣23.5°S之间属于热带;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地点④所在的经线在180°经线以东为西经,经度是120°W,位于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属基础题.
 
15.2012年12月26日,地点⑤所在海区地壳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该次地震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引起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分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解答】解:读图可知,地点⑤所在海区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引起的.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六大板块分布图,读图解答即可.
 
读图,回答16﹣﹣17题.
16.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  )
A.北冰洋、太平洋 B.北冰洋、大西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北冰洋、印度洋
【考点】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分析】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四个大洋.大西洋位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太平洋位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之间.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
【解答】解:读图可得;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北冰洋和大西洋.根据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四大洋的位置,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即可.
 
17.下列大洲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
A.欧洲、北美洲 B.非洲、南美洲 C.亚洲、大洋洲 D.欧洲、亚洲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分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解答】解: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据此地图可,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洲的分布情况,属基础题.
 
读图回答18﹣﹣19题.
18.公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
A.北面 B.东北 C.西面 D.南面
【考点】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分析】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指向标在表示方向的时候,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一定是北方,与北方相对的方向是南方.
【解答】解: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可得,公园位于学校的东北方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图上方向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19.以下哪种天气适合出去游玩(  )
A. B. C. D.
【考点】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
【解答】解:图中表示晴,表示雪,表示大雨,表示雷雨,晴天适合出去游.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用的天气符号.该知识点是重点内容,识记住各天气符号的含义.
 
20.10月22日,在山东省的丽丽去学校时最适合穿的衣服(  )
A.裙子 B.厚羽绒服 C.短袖衫 D.羊毛衫
【考点】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气温变化剧烈,等等.
【解答】解:在北半球规定:3、4、5三个月份为春季;6、7、8三个月份为夏季;9、10、11三个月份为秋季;12月和翌年的1、2月份为冬季.所以10月22日是山东省温带温带季风气候的秋季,丽丽去学校时最适合穿的衣服是羊毛衫.
故选:D.
【点评】考查气候对生活的影响,要理解记忆.
 
二、综合题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c 山谷 ,d 山脊 .
(2)ef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11 米,c点位于d点的 西北 方向.
(3)想修建高达100米的水库,在A、B、C三处中选择 A 处修大坝合适;往C处引水,A、B谁合适 A ,理由 A地势较高,由AC引水可利用地势落差 .
(4)若测得A、C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40 千米.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解答】解:(1)读图可得:c是山谷,d是山脊,a是盆地,b是陡崖,e和f是山顶.
(2)ef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1米,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c点位于d点的西北方向.
(3)想修建高达100米的水库,在A、B、C三处中选择A处修大坝合适,该处位于盆地的出口处;往C处引水,A合适,理由是A地势较高,由AC引水可利用地势落差.
(4 )若测得A、C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20千米=40千米.
故答案为:
(1)山谷;山脊;
(2)11;西北;
(3)A;A;A地势较高,由AC引水可利用地势落差;
(4)40.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
 
22.[亲近自然]某学校初二学生利用暑假组织了一次“红色之族”和“自然生态之旅”实践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同学们认真研究地图发现,村庄分布很有规律,请描述 村庄沿河分布 .
(2)从学校出发,朝 东南 方向很快到达丙村.学校到丙村的实际距离是 500 米.
(3)到达目的地,同学们实地测量并绘制了当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发现实践基地正好位于 陡崖 (地形部位)边缘,为提醒游客注意安全请设计一句警示语: 前有陡崖,注意安全 .
(4)返校后,同学们分两组,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一组:甲、乙、丙、丁四村需要合村并点,最佳的位置是 乙 村,写出两点理由: 地形平坦 、 靠近水源 .
二组:考察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据此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 这里曾是海洋 .
【考点】地图上的比例尺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1)地图有三要素,一定要认真观察,总结规律.
(2)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根据线段式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分布特点,分析地形名称.
(4)聚落的形成因素,以及海陆变迁.
【解答】解:(1)从图中观察得知,表示村庄的图例符号分布在河流两岸,因此村庄分布规律为沿河分布.
(2)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定方向,丙村位于学校的东南方向,根据线段式比例尺,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00米,量得学校到丙村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因此学校到丙村的实地距离为500米.
(3)从实践基地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等高线重合相交,应为陡崖,为了游客安全,设计警示语可以是:前有陡崖,注意安全.
(4)甲、乙、丙、丁四村需要合村并点,乙村附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附近有学校、医院,所以最佳的位置应是乙村.二组考察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据此推测现在的陆地原来曾是海洋.
故答案为:(1)村庄沿河分布;(2)东南;500;(3)陡崖;前有陡崖,注意安全;(4)乙 地形平坦;靠近水源;这里曾是海洋.
【点评】该题是一道综合题,内容较多,有些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 热 带.
(2)当太阳直射 C 点时,是最长的纬线.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甲 处.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 秋 季.
(5)C点的经纬度是 0°,110°E .
(6)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乙处向丙处运动过程中,莱芜的白昼将逐渐变 短 (填“长”或“短”),左图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
(7)地球公转产生了 C .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 C.四季的变化 D.太阳的东升西落.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分析】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1可得,甲是夏至日,乙是秋分日,丙是冬至日,丁是春分日.
【解答】解:(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A点和B点的纬度是23.5°N,C点的纬度是0°;
(2)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其长度是4万千米.
(3)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即夏至日,此时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即秋分日时,北半球处在秋季.
(5)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图中C点的经纬度是0°,110°E.
(6)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乙处向丙处即由秋分日向冬至日运动过程中,莱芜的白昼将逐渐变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7)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的交替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
故答案为:
(1)热;
(2)C;
(3)甲;
(4)秋;
(5)0°,110°E;
(5)短;自西向东;
(7)C.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图和地球公转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
 
24.读下面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是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 北 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 北 半球的南部和 南 半球.所以习惯上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商谈称为“ 南北对话 ”.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不需要“南北合作”
B.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彼此间积极的合作与交流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差距了,不需要“南南合作”
D.发展中国家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
(4)从材料二中看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80 %,但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 16 %;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20 %,但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 84 %.
【考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分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这种差别说成是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解答】解:(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所以习惯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彼此间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4)从材料二中看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0%,但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6%;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4%.
故答案为: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北;北;南;南北对话;
(3)B;
(4)80;16;20;84.
【点评】本题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熟记课本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5.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 赤道 (纬线)附近地区.
(2)①地与②地都位于 北回归线 (纬线)附近,该线两侧降水分布的规律是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地区降水少,东岸地区降水多,所以①地降水多,②地降水少 .
(3)C、D、E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 东 部、 中 部和 西 部,其中降水较少的是 D 地,影响三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海陆因素 .
(4)③地与④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③ ,影响两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地势 .
【考点】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分析】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很不均衡.多雨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可超过10000毫米.少雨的区域,有时多年滴雨不下.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了解到世界降水的地理分布.
【解答】解:(1)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
(2)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地区降水少,东岸地区降水多,所以①地降水多,②地降水少.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地位于东岸沿海地区,E地位于西岸沿海地区,降水多.受海陆因素的影响,D处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故答案为:
(1)赤道;
(2)北回归线;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地区降水少,所以①地降水多,②地降水少;
(3)东;中;西;D;海陆因素;
(4)③;地形地势.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降水规律,要理解记忆.
 
26.研究性学习题:一个地方的民居在不同程度上会体现出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请你分析研究下列民居,回答下列问题.
(1)民居A是东南亚的 高脚屋 ,为什么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请你从当地的气候特点分析原因 终年炎热多雨 .
(2)民居B建筑特点是 厚 墙加 小 窗,都是为了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向室内传入 室内 .
(3)民居C是北极地区的 冰屋子 ,此处的气候特点 酷寒 .
(4)民居D是黄土高原的 窑洞 ,突出反映了当地降水 少 的气候特点.
(5)以上可以发现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深受 气候 影响.
【考点】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炎热多雨,人们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多建屋顶较陡,通风的高脚屋;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典型民居,由于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强,传统民居多为窑洞;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住,保温的冰屋子,热带沙漠地区,气候炎热,房屋厚墙小窗,隔热挡风沙.
故答案为:(1)高脚屋;终年炎热多雨;(2)厚;小;室内;(3)冰屋子;酷寒;(4)窑洞;少;(5)气候.
【点评】考查传统民居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7.根据如表中莱芜的气候资料,完成要求.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温(℃) ﹣6 ﹣2 3 13 18 23 25 24 19 11 2 ﹣4
降水量 10 15 18 20 25 63 190 205 50 22 9 8
(1)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该地气温年较差是 31 ℃.
(2)请参照已有的图示继续绘出该地的6、9月份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柱状可不必涂黑).
(3)试描述该地气候的基本特征: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
【考点】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将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直观的方式加以表示.学会了阅读和使用这些资料,就能快捷地了解和比较各地气候的特点.
【解答】解:(1)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该地气温年较差=25﹣(﹣6)=31℃.
(2)该地6月份的降水量为63mm、9月份的降水量为50mm.
(3)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700毫米.
故答案为:
(1)7;31;
(2)如图:
(3)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点评】要学会气候资料图中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并从图上读出相关的数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