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知识清单
## 一、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读音**
- 朗润(lǎng rùn):明朗润泽。
- 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抖擞(dǒu sǒu):振作。
- 黄晕(huáng yùn):昏黄,不明亮。
- 婉转(wǎn zhuǎn):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2. **重点字词写法**
- “酝酿”的“酝”要注意右边是“云”,不要写成“会”。
- “抖擞”的“擞”要注意左边的“扌”和右边的“数”的写法。
- “黄晕”的“晕”上面是“日”,不要写成“曰”。
- “婉转”的“婉”要注意右边是“宛”,不要写成“惋”。
- “应和”的“和”不要写成“合”。
- “烘托”的“烘”要注意右边是“共”,不要写成“洪”。
3. **重点字词释义**
- 朗润:明亮滋润。
-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 繁花嫩叶:繁多的花朵,嫩绿的叶子。
-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语言简练、朴素,情感真挚。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2. **作品背景**
- 《春》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春》这篇文章体现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三、文章结构
1. **整体结构**
- 文章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 段):盼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 第二部分(第 2 - 7 段):绘春,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包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 第三部分(第 8 - 10 段):赞春,赞美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各部分内容分析**
- **盼春**:开篇连用两个“盼望着”,突出了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趋势,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期待。
- **绘春**
- **春草图**:描绘了春草的嫩、绿、多、生机勃勃的特点。从草的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拟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排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俏皮可爱和生机勃勃,也表现了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和活力。
- **春花图**:写了春花的多、艳、甜的特点。先从整体上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突出了花的繁茂;然后具体描写花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艳丽色彩;接着写花的味道,“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实到虚,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突出了花的香甜。此外,还运用了拟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更写出了春天的热闹和生机。
- **春风图**: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等方面描写了春风,运用了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拟人(“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清新和悦耳。
- **春雨图**:春雨的特点是细密、轻盈、绵长。先写春雨的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接着写春雨的“润物细无声”,“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的轻盈和迷蒙;然后写雨中的景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通过对比,突出了春雨的滋润效果;最后写雨中的人,“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春雨图。
- **迎春图**:主要写了人们迎春的情景。通过描写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如“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 **赞春**: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赞美了春天的新,充满生机和活力;比作“小姑娘”,赞美了春天的美,花枝招展,充满魅力;比作“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力,充满力量和希望。
##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赏析**:“偷偷地”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的俏皮可爱和生机勃勃。“钻”字则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的力量。“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和颜色两个方面写出了小草的特点,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2.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它们竞相开花的热闹场景,表现了春天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赶趟儿”一词形象地说明了花开得很多,很茂盛,仿佛在互相追赶着,充满了活力。
3.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赏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桃花的红、杏花的粉、梨花的白分别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色彩,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和美好。
4.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赏析**: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5.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赏析**:“闹”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音,更写出了蜜蜂在花丛中忙碌、欢快的情景,烘托出春天的热闹和生机,使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和活力。“飞来飞去”则简洁地描绘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姿态,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6.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赏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斜织”一词描绘出了春雨在春风吹拂下的动态美,“笼着一层薄烟”则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景象,给人以朦胧的美感,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赏析**: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春雨滋润后树叶和小草的清新翠绿,“发亮”和“逼你的眼”生动地写出了树叶和小草的生机勃勃,富有表现力,让人感受到春雨的滋润效果和春天的活力。
8.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赏析**:“静默”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将房屋拟人化,写出了房屋在雨中安静的状态,仿佛在静静地享受着春雨的滋润,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春雨图的整体意境相融合。
## 五、修辞手法
1. **拟人**
-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等句子,将小草、桃树、杏树、梨树、鸟儿等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和行为,使它们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 **比喻**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将桃花、杏花、梨花的颜色分别比作火、霞、雪,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色彩;“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比喻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想象。
3. **排比**
-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描写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表现了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活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的运用突出了春花色彩的丰富和绚丽;“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加强了表达效果。
4. **引用**
-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诗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春风的特点。
## 六、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春天美景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文章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新、美、力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 七、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组织材料,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盼春部分开篇点题,表达了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为下文描绘春天的美景作铺垫;绘春部分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美好;赞春部分总结全文,用三个比喻句分别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 **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引用等,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同时,作者还选用了准确、生动的词语,如“朗润”“酝酿”“抖擞”“黄晕”“婉转”等,描绘出了春天的各种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文章的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3.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 作者在描绘春天美景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例如,在描写春草图时,通过对小草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小草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在描写春风图时,作者通过对春风的感受和描写,传达出了一种愉悦、舒适的心情。
4. **多角度描写景物**
- 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春花图中,既有对花的颜色、形态的视觉描写,又有对花的香味的嗅觉描写;在春风图中,既有对春风的触觉描写,又有对春风的声音的听觉描写,还有对春风中各种气息的嗅觉描写。多角度的描写使景物更加立体、丰富,让读者能够全面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 八、阅读技巧
1. **朗读法**
- 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春》时,要注意把握语速、语调、重音等,如在描写欢快场景时,语速可以稍快,语调上扬;在描写宁静氛围时,语速可以稍慢,语调平稳。通过朗读,还可以加深对生字词、句子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批注法**
-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例如,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批注其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批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批注法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概括法**
- 读完一段或一篇文章后,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和要点。在阅读《春》时,可以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如春草图主要描写了春草的特点和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等;也可以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如绘春部分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画面。概括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比较法**
- 可以将《春》与其他描写春天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 九、拓展知识
1. **关于春天的诗词名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 可以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名句,感受古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
2. **春天的节气**
-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时节,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解冻,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的农业生产周期。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时气温回升较快,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进入了气象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