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出塞》。 - 准确认读并理解“秦、征、还、教”等生字词的含义。 -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古诗内容,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良将的渴望,体会古代戍边战士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古诗的含义,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但使”“龙城飞将”“教”等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本诗的关键句。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威震边疆。通过理解这个词,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守卫边疆,不让敌人入侵的愿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李广的事迹,然后再理解诗句,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良将的渴望。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战争的厌恶,又有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诗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如“龙城飞将”“阴山”等,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观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跨越这一难点。 1. 诵读法 - 古诗的韵律和意境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将安排多次诵读环节,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情境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边塞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出古诗所描绘的边塞战争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边塞,更直观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问题引导法 -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诗人为什么会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从诗中你能感受到古代戍边战士的生活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4. 小组合作学习法 - 在理解诗句含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出塞》。 - 准确认读并理解“秦、征、还、教”等生字词的含义。 -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古诗内容,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良将的渴望,体会古代戍边战士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 导入新课 1.1 播放一段古代边塞战争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出塞外的荒凉、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1.2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想知道古代的诗人是如何描写边塞战争的吗? 1.3 引出课题《出塞》,板书课题,并向学生介绍“塞”的含义(边界上险要的地方)以及“出塞”的意思(到边疆去守卫边疆)。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2.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 2.4 全班齐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探究诗意 3.1 学习第一、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句,提问:“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秦”和“汉”仅仅是指秦朝和汉朝吗? - 借助教材注释,向学生解释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明月依旧照耀着边疆的关塞。 - 接着提问:“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指的是谁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里的“人”指的是那些远离家乡、戍守边疆的战士。) -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战士们离开家乡万里之遥,长期征战在边疆,一直不能回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漫长。)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依然存在,可是出征万里的战士却还没有归来。 3.2 学习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教师提问:“但使”是什么意思?(只要)“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呢?(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结合课前预习来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李广的英勇事迹,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 - 再问:“不教”是什么意思?(不让)“胡马”指的是什么?(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阴山”在哪里?(简单介绍阴山是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希望“龙城飞将”在呢?(因为如果有像李广这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守卫边疆,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了。) - 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对边疆安宁的期盼,也隐含着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解释这两句诗: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了。 4. 诵读感悟,体会情感 4.1 教师再次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4.2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尝试读出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对良将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忧虑等复杂情感。 4.3 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字音、节奏,还要关注情感的表达是否到位。 4.4 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指导,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要读得舒缓、深沉,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万里长征人未还”要读出战士们的思乡之苦和战争的漫长;“但使龙城飞将在”要读得坚定有力,“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要读出一种豪迈和决心。 4.5 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如男女生对读、小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练习 5.1 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 但使:__________ - 龙城飞将:__________ - 教:__________ - 胡马:__________ 答案:只要;汉朝名将李广;让;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5.2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依然存在,可是出征万里的战士却还没有归来。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案: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了。 5.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多选)( ) A. 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B. 对良将的渴望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答案:ABCD 6. 拓展延伸 6.1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描写边塞战争或者战士思乡之情的古诗,如《凉州词》等。 6.2 教师补充介绍一些古代边塞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并简单介绍他们的诗歌风格特点。 6.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的边塞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爱国精神的传承。 7. 课堂小结 7.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的诗句、字词的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7.2 强调《出塞》这首诗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佳作,更是诗人对和平的呼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7.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 布置作业 8.1 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 8.2 收集一首王昌龄的其他古诗,抄写下来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