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3 15:10: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延、昔、笋、茅、炕”等。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延安的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如“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所代表的延安精神的内涵。 - 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在教材中,作者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唤起人们对延安时期的记忆,以表达对延安精神的向往。例如“延河叮咚的流水”,延河是延安的母亲河,它见证了延安时期的许多故事,那叮咚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奋斗历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 让学生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丰富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深入的讨论来帮助他们理解。 - 诗歌的语言较为含蓄、凝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教学的难点。例如“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这里通过对比现代生活的富裕和延安时期的艰苦,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坚守,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1. 朗读法 -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精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2. 情境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如播放关于延安的视频、图片、音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延安的风貌和延安时期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讲解“枣园梨花的清香”时,可以播放枣园梨花盛开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枣园之中,闻着梨花的清香,从而理解这里所代表的延安时期的革命氛围和精神追求。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延安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行为体现了延安精神?”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4. 讲授法 -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生字词、重点语句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讲授。如讲解“镢头”这个词,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它的形状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南泥湾开荒时的艰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延、昔、笋、茅、炕”等。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延安的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 导入新课 1.1 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延安的宝塔山、延河、窑洞等标志性景观,以及一些反映延安时期革命生活的片段,如人们在田间劳作、战士们在窑洞前学习等。 1.2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延安有什么印象?你们知道延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特殊的地位吗? 1.3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简单介绍延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许多重要的决策和思想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2.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延、昔、笋、茅、炕”等,指名学生认读,然后全班齐读。对于容易读错的字,如“笋(sǔn)”,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 2.3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可以在范读时适当强调一些重音和停顿,如“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中的“昔日”“雨露和太阳”等词语可以适当重读。 2.4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这次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 3. 研读诗歌,理解内容 3.1 引导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 第一小节:把自己追寻延安比作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表达了对延安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比喻,让学生理解这种比喻手法的作用是为了更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延安的深切情感。 - 第二小节:通过“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唤起人们对延安时期的回忆。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相关资料,详细介绍这些事物背后的故事,如延河是延安人民的母亲河,枣园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南泥湾是战士们通过艰苦奋斗把荒山野岭变成“陕北的好江南”的地方,杨家岭讲话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些事物象征着延安精神。 - 第三小节: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如“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与延安时期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对比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理解这是为了突出虽然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延安精神不能被忘记。 - 第四小节:再次强调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表达了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重点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 - 对于“延河叮咚的流水”,教师可以提问:“延河的流水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吗?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延河流水象征着延安时期的生机与活力,是延安精神的一种载体。 - 对于“枣园梨花的清香”,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会提到枣园梨花的清香?这种清香和延安精神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明白梨花的清香代表着延安时期的革命气息和清新的风尚。 - 对于“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教师展示南泥湾开荒的图片,问学生:“看到这把镢头,你能想到什么?它体现了延安精神的哪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体现了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 对于“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教师讲解杨家岭讲话的重要内容,然后问学生:“杨家岭讲话对中国革命和延安精神有着怎样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杨家岭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体会情感,感悟精神 4.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以及在朗读时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2 组织学生讨论延安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大家觉得延安精神都包括哪些方面?”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延安精神的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 4.3 引导学生思考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体现延安精神?”“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哪些力量?”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5. 拓展延伸 5.1 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关于延安的其他故事或资料,可以是延安时期的英雄事迹,也可以是现代延安的发展变化。通过分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延安的了解。 5.2 教师补充一些关于延安精神传承的实例,如一些贫困地区通过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 5.3 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延安精神”为主题,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下节课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 6.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6.2 再次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人。 7. 课堂练习 7.1 看拼音,写词语。 yán ān(延安) xī rì(昔日) sǔn yá(笋芽) máo wū(茅屋) kàng tóu(炕头) 7.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叮咚)的流水 (清香)的梨花 (开荒)的镢头 (重要)的会场 7.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7.4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答案:这句话通过对比现代社会的繁荣(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和延安时期的艰苦(破旧茅屋),表达了虽然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延安精神不能被忘记,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代表着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伟大的延安精神。 (2)“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答案: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深切追寻,信念、理想、温暖、光明等都是延安精神的象征,作者希望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另外,在课堂讨论环节,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传承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