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生活与健康这一主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使自己更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问题意识为先导,改变学生原有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从而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呼吸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要呼吸。鼻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较少,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呼吸道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上发育不成熟,思维模式仍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经验,对交流本质的分析上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
教学策略
分组实验探究、图文资料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呼吸道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能归纳总结出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实验材料(解剖盘、镊子、剪刀、气管一段)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景导入 无氧初体验:先进行憋气体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束后说出憋气时的感觉。出示憋气的吉尼斯挑战资料。通过这个试验大家认为呼吸对我们来说重要吗 评价同学的回答。呼吸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没有呼吸我们就无法生存。既然呼吸对于我们这么重要,那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器官参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板书)。 认真进行体验并回答问题。2、认同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3、思考问题,进入新课。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阅读小灰尘历险记,结合课本43页呼吸系统组成图,讨论气体进入体内经过的结构,然后完成学案中的组成图。引导学生用知识网络形式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共同构成的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其中咽用红色强调,为什么?学生回答引出咽既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又是消化系统的器官。4、出示吃饭时大笑噎着的图片,提问原因?用动画的形式总结会厌软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5、为了增进直观体验,用真正的羊气管演示,会厌软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认真阅读资料完成学案中呼吸系统的组成图。2、一名同学板书呼吸系统的组成。3、思考,并回答问题,咽还是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思考并回答。观看视频,理解咽部会厌软骨作用。5、亲自触摸会厌软骨,感受并模拟吞咽和呼吸两种情况下会厌软骨的状态。 通过观察与讨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现有知识的能力。通过呼吸道结构图,使学生熟悉自身结构。
三、呼吸道的作 用一、通道二、处理三、有限 通过前面结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呼吸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那为什么气体能顺畅的进出呢?呼吸道还有其它的作用吗?我们来通过合作探究带给我们答案。指导实验:大家六人一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学案的相应位置。通过图文总结呼吸道的作用。尤其是对实验中学生没有找到的鼻毛细血管纤毛作出图文解释。喉部的骨组成让学生自己触摸一下。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功能和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出示课本45页讨论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能对进入人体的空气进行处理,那它的处理能力是不是无限制的呢?为什么?出示一组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拓展延伸: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北欧人的鼻子跟赤道附近人鼻子一样吗?为什么? 1、思考并回答。分组实验、记录并讨论现象。回答实验现象。结合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回答问题。(1)、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2)、对空气进行处理,使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4、小组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5、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6、阅读图文,并意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观看最近深陷“霾伏”的泰安城,意识到保证空气的清洁才是最重要的。思考并回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观察与讨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现有知识的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疾病,使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 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除了要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呼吸新鲜空气,不随地吐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 用知识网络的形式总结。 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题。 巩固提高。
八、板书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肺 气体的交换场所
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
咽
呼吸道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
二、呼吸道的作用
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提倡生命化的教学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就是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师说,学生背”的课堂模式。《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一节的教材呈现就与生命化的教学理念十分吻合。先是结构,再到功能,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学生去自主探究及归纳总结。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实例引入—合作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模式展开教学。
一、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注重理论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实际。用憋气小游戏来引入教学,然后再尽可能多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资料图片,结合书中的插图、资料等,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还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想法可以交流。在教学设计上,将知识点设计成众多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开展分析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趋动下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在重难点问题上,在课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分组实验,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很好的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比如会厌软骨作用以及鼻以及气管支气管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亲自感触、探究,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结构的认识,从而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谈体会,说危害,以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由教授者变为了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对知识的认知。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具体到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不是很满意的环节:
一、学校录播室刚启用,学生很陌生,放不开,因此很紧张,出现了一些原来很容易,但是却回答不上来的情况,以致课程内容没有顺畅的完成。
二、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在优化,简洁一些,争取时间能更加充分的应用于重点的突破上。比如开始的憋气小体验,耗时太长。
三、环节之间的过度,有些稍微生硬,不够流畅,以后设计时想好如何过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以后的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法,力求更知识的突破的同时,也带给学生更多的直观感受,提高孩子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如何学习的能力。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