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5伤仲永(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5 16:35:2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伤仲永》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     环谒 (   )    不能称(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    未尝识书具(   )(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   )
邑人奇之 (   )    环谒于邑人(   )(   )
称前时之闻(   )(   )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          )
2.稍稍宾客其父     (          )
3.父利其然也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5.邑人奇之       (          )
4、用原文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其具体做法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2)父利其然也。 译: 。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4)邑人奇之 译: 。
(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
6、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五。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二、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1cnjy.com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或以钱币乞之  
3、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4、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
1、C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1教育网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伤仲永》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导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导学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了解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 家、 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21教育网
4、掌握“之”“于”的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余闻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5、词类活用现象:
(1)父异焉。 异: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3)邑人奇之。 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5)父利其然也。 利:
二、整体感知: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三、课堂拓展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2、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临川先生文集》. 宇介甫, 号半山 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3、“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4、
之:
3 啼求之(指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指代“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指代这件事) ④邑人奇之(指代这件事 )
⑤或以钱币乞之(指代仲永的诗) ⑥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仲永的诗)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
①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② 于舅家见之(在)
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向)
5、
(1)父异焉。对……感到惊 形容词意动用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伤仲永》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21·cn·jy·com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 ( 21世纪教育网 )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世纪*教育网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1-c-n-j-y
二、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三、文意疏通:
(一)、学习第一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尝识书具,忽啼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理解重点字词:
尝:曾经 书具: 书写工具 异:对……感到惊异 书:书写 动词
以……为:把……当作; 养:赡养 收族: 团结同宗族的人 自是:从此
立就:立即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扳:通“攀” 环谒:四处拜访 使:让
2、学生借助工具书试译语段: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 ( 21世纪教育网 )的家庭背景。 www-2-1-cnjy-com
(二)学习第二段: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1*cnjy*com
1、理解重点字词:
先人: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 称:相称 泯然:完全。指原先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来源:21cnj*y.co*m】
2、学生借助工具书试译语段:
翻译: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出处:21教育名师】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 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理解重点字词: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从上天接受 于:比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终于
受于人者:后天所受的教育 不至:没有达到 且:况且 固:本来
众人而已耶: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学生借助工具书试译语段:
翻译: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上天接受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21cnjy.com
三、课堂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叙事:写方仲永幼年 ( 21世纪教育网 )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第二部分议论: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www.21-cn-jy.com
本文借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法的批判,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突出中心。 2·1·c·n·j·y
四、语言品析: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五、课堂拓展:
1、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21教育网
2、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文言积累(见课件)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
王安石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曾经
书写工具
书:动词,写。
对……感到惊异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或:有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以……为:把……当作; 养:赡养。
团结同宗族的人
从此
立即完成
文采和道理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通“攀”
四处拜访

翻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翻译: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相称
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完全。指原先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终于
达到
于:比……
后天所受的教育
通达聪慧
从上天接受
有才能的人
没有达到
翻译: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从上天接受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
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且:况且。
固:本来。
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翻译: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议论
叙事
本文借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法的批判,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突出中心。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2、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攀 牵、引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引出动作对象,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③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④其受之天也:代词,他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利其然:
伤仲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父异焉:
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原文 古义 今义
自是指物作诗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

判断词
逐渐地
稍微
有的人
或许
普通人
许多人
省略句:
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
倒装句
还自扬州 ( 自扬州还)

生五年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才能
年龄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