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3 11:04: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月夜忆舍弟》
《商山早行》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感受唐诗的音韵美、情感美。

赏析诗歌,学习列锦的修辞手法及对比阅读的方法。

体会时代际遇下的个人情志与家国情怀,感念新时代之美好。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从戍守边关的高适到浪漫不羁的李白,再到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们豪迈洒脱、吟诗饮酒,在诗词中彰显着中国 的家国情怀。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唐诗,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吧!
新课导入
第一次“先学后教”初步预习
自主指导: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诗,解决不会的字词,读准字
音划分节奏。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舍,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题目中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春望》;“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别”:
走进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叛军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四个弟弟被叛军冲散。当时,杜甫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正逢初秋白露时节,对月思人,便作了此诗。
《月夜忆舍弟》
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创作背景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
月夜 忆 舍弟
杜 甫
戍鼓 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
露从 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
有弟 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
寄书 长不达,况乃 未休兵。
shè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
中空
chánɡ,经常
xínɡ
sàn
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诗意
自主指导:
1、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2、发挥想象、描绘诗境,感悟诗情
3、归纳主旨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赏析:首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赏析:颔联点题。诗人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意: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各自的生死。
赏析:颈联,承上启下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意:寄家书询问也不知该寄往何处,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赏析: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到。
何况,况且。
梳理小结
月夜忆舍弟
闻戍鼓 听雁声
见寒露 望月亮
忆舍弟 引思念
情景交融
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夜中想起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由此产生了思乡怀亲之情,寄予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老人站在深秋的寒风中,抬头望月,想起久违的家乡亲朋,脑海中浮现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课堂检测
(3)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4)《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诗人是今山西祁县人。
诗人写此诗时正远离家乡,漂泊异乡。
第一次“先学后教”初步预习
自主指导: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诗,解决不会的字词,读准字
音划分节奏。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温庭筠(约801—866) ,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晚唐诗人、词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但恃才不羁,终身潦倒。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
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校的《温飞卿集笺注》。
“诗”
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词”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走进作者
《商山早行》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创作背景
duó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
(yún)

zhǐ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
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诗意
自主指导:
1、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2、发挥想象、描绘诗境,感悟诗情
3、归纳主旨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诗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叮当作响,踏上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赏析:首联写“早行”的典型景象,概括性很强。“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一句,定下全诗的基调。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意: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晓月余晖,足迹凌乱,板桥上覆盖寒霜。
赏析:颔联以六个极其典型的意象将早行的景色呈现在眼前,有听觉有视觉,有远景有近景,不着一虚字,而旅人行路之艰辛和羁旅之愁尽在其中。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诗意:枯败的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白色的枳花照亮驿站的泥墙。
赏析:颈联写刚出发时路上所见之景,“明”字别开生面,既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也暗示出“早行”时的天光之暗,反衬出行之“早”。
使……明艳。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意:因而想起梦中杜陵的美好情景,野鸭、大雁挤满弯弯的池塘。
赏析:尾联以梦回故乡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杜陵梦”同首联的“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梳理小结
商山早行
感情:羁旅悲叹——思乡愁绪
景象: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手法:意象叠加——虚实相映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商山早行》中蕴含六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山早行》中把景物描写和梦境联系起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月夜忆舍弟》
诗歌
情况
不同点
相同点
客居他乡
羁旅途中
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复杂心绪,无奈地离开长安,又时时思念家园故土。
情感:都抒发了诗人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角度: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写。
比较诗歌
比较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两首诗的异同,完成表格。
无论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藏在诗行里的情感,道尽了战火纷乱中骨肉离散的哀痛,道出了游子羁旅天涯之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每每读来总不免人潜然泪下,原来是离人心上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