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分析被迫战略转移及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判断与理解。
家国情怀: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
导入新课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埃德加·斯诺是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埃德加·斯诺
材料一: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背景
围剿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恐慌。蒋介石指挥军队连续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1)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分布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 我
第一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4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年 至1934年 50万 8万 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防御保守
失利
博古、李德
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
(2)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李德
博古
“左”的错误:就是不合实际的,夸大自身实力,急进的,冒险的错误。
1、背景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
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时的留影
史
料
链
接
材料三: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
材料四: 他(注: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和训练方法,但博古对他十分信任和支持。
——王桧琳 郭大钧《中国现代史》
第五次反“围剿”自9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顽固地放弃积极防御和诱敌深人的战略方针,坚持军事冒险主义,采用阵地战、正规战来迎战强大的国民党军,命令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分别御敌于苏区之外,……“辗转寻找于敌之主力和堡垒之间,完全陷入被动地位”。近两个月的战斗,以惨重的代价证明了“左”倾冒险主义者“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完全错误的。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第08卷》
2、经过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瑞金
8万多人
3万多人
冲破四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硬是把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到底去哪里?
李德
博古
湘西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
毛泽东
贵州
敌人已布下口袋阵
北上是自投罗网,应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遵义
长征线路示意图
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会址
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材料七: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史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八: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中国红军长征记》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合作探究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独立领导
成熟
幼稚
材料五: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935.2)
这也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1、四渡赤水
瑞金
●遵义
8万多人
3万多人
四渡赤水
水
河
赤
遵义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意义: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长征途中最能体现毛泽东正确战略思想的战役)
2、巧渡过金沙江
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3、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4.翻雪山、过草地
5、突破腊子口
材料八: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聂荣臻
材料七: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会师陕北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经过一年长征转战,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进入陕北,瑞金出发时的86000人,只剩下了6000人。
材料九: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就像经历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我们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的是顽强的树身和树根。”
2、会师甘肃
1936年10 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
6.4万
1934.10长征开始
①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8.6万
②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3万
③四渡赤水
④巧渡金沙江
⑤强渡大渡河⑥飞夺泸定桥
会宁●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⑨1935.10吴起镇会师
⑩1936.10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长征结束
⑧突破天险腊子口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十:“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3、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十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十二:毛泽东说:“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来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材料十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十四: 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美)索尔兹伯里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物资奇缺,穿草鞋,吃皮带
4、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史上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跨越大河48条,历经11省25000里;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武装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430多人。战士出发时合计约8.6万人,到达后剩余不到600人。
◆红军过草地时,一次就有七八百红军战士饿死在草地上。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内涵: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