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庆云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 “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横跨1亿多年时空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指的是( )
A. 陕西 B. 浙江 C. 山东 D. 云南
2.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的金牛山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在遗址中发现约20厘米厚的灰烬层(如图),内含大量烧骨和土块。金牛山遗址文化特征与北京人相似。金牛山人与北京人都( )
A. 已经会使用火 B. 从事农业生产 C. 使用磨制石器 D. 被尊为人文初祖
3. 如图为某同学筹备的中国境内北京人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头盖骨化石 动物烧骨 灰烬堆 ?
A. 打制的石锤 B. 磨制的骨针C. 炭化稻粒 D. 彩绘陶盘
4.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丁村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和县人遗址、长阳人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坝人遗址、柳江人遗址等。这说明我国( )
A. 古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B. 是最早出现古人类的国家
C. 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 D. 古人类都分布于北方地区
5. 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 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 建筑与工艺技术的起源 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6.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下列与姜寨遗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C. 半坡遗址 D. 二里头遗址
7. 某学校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将收集的资料整合成下表所示,该资料可佐证( )
文物图片
文物介绍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
所在省份 江西省 浙江省 山东省
A. 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B. 原始农业高度发达
C. 中华文明多元发展 D. 原始人类集体群居
8. 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玉制礼器、巨型城址、高台等,这表明( )
A. 良渚进入文明社会 B. 良渚人的房屋营造技术强
C. 良渚人很喜欢玉器 D. 当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
9. 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在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 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10. 陕西石茆遗址分布着宫殿建筑、房屋遗址、墓葬、手工作坊等遗迹,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骨器、彩绘陶器等。有人称其是“一个‘酋邦’势力控制的中心”。据此判断,这一“酋邦”可能是( )
A. 黄帝部落 B. 河姆渡聚落C. 蚩尤部落 D. 半坡聚落
11. 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为争夺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终蚩尤战败。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阪泉之战
12. 众多成语中蕴藏着我国古代有关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与传说( )
A. 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反映了中华文明进入了农耕时代
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 D. 是了解远古社会发展的可靠史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 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的古人类是 。
14. 北京周口店曾经生活着一群古人类,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该古人类是 。
15. 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16. 陶寺古城遗址的出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17. 尧舜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
18. (10分)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参观一场彩陶展览。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参展中遇到的问题。
展厅一 【探源溯流】
人面鱼纹陶盆 人面鱼纹为人衔鱼形象,人面呈圆形,头戴
三角形尖帽,口衔两条抽象化的鱼。
(1)根据展厅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面鱼纹陶盆出土于A、B中的何处,并说出该遗址名称。(2分)
展厅二 【鱼鸟相融】
鱼纹陶盆 泥质红陶,四鱼逆时针方向
绕盆腹,构成连续的图案,
呈游弋追逐之态 鸟纹陶钵 泥质红陶,上腹部绘写实的鸟的侧视形象。鸟纹俱全,生动
流畅 鱼鸟纹陶瓶 泥质红陶,主题画面为鱼鸟共
融。《山海经》中载炎帝后人
“人面而鱼身”,黄帝之子
“人面鸟身”
(2)根据展厅二材料并结合远古传说,说明彩陶纹饰反映出的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指出考古发现、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4分)
展厅三 【华夏之花】
花卉纹陶盆 出土于陕西省渭南
市。泥质红陶。肩腹
部饰一周蔷薇科抽象
花卉纹 花瓣纹陶钵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泥质
黄褐陶,口沿及腹部饰黑褐色
五瓣花纹,以圆点做花心 人头形器口陶瓶 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
细泥红陶,瓶身通体饰
黑彩抽象花卉纹图案
——摘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等
(3)根据展厅三材料,指出三件文物的共同之处及其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为本次参观的展览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0分,20题11分,共21分。
19. (10分)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谋人门齿(化石)。
(1)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从元谋人的门齿化石中,科学家已经测量出元谋人距离我们现今大约有多少年?(2分)
材料二 如图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2)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
能?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4分)
材料三 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
(3)上面两幅图片表明远古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远古居民居住的什么结构的房屋。如果你有幸到两地做客,他们会用什么主食招待你?(4分)
20. (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1936年首次发现。
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有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②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平民的墓地一般选址离王城较远,随葬物一般只有陶器。③考古发现了石刀、石犁、石镰等成套农具。茅山遗址发现了面积达5.5万平米的大型稻田区,古城内发现储藏量达数十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④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门类,总量达1万余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2分)
A. 良渚古城遗址在19世纪初被首次发现。( )
B.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
(2)将材料一中的史实与结论进行对应。(填序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3分)
史实 结论
① 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
具有成熟、规模化的稻作农业
手工业门类齐全,社会分工细化
材料二
图1 图2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1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从图2连环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禹治水的风采,请你用一个俗语概括他的治水事迹。(3分)
材料三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4)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3分)答案:
1. 是( D )
2. ( A )
3. ( A )
4. ( C )
5. ( B )
6. ( C )
7. ( C )
8. ( A )
9. ( D )
10. ( A )
11. ( B )
12. ( C )
13.郧县人
14.山顶洞人
15.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16.黄河中游
17.禅让制
18.
(1)答案:地点:A。(1分)名称:半坡遗址。(1分)
(2)答:特点:鱼纹陶盆、鸟纹陶钵交融为鱼鸟共融,说明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2分)关系: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从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和文物,可以用来印证并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2分)
(3)答:共同之处:均为陶制器具;均有花卉图样。(2分)文明特征:多元一体。(1分)
(4)答:标题:彩陶——中华文明在交融中走向一体的见证。(1分)
19. (1)答:依据:化石。(1分)时间:约170万年。(1分)
(2)答: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光和钻孔技术,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山顶
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骨针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4分)
(3)答:图1: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1分)图2: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1
分)主食:米饭;粟、黍。(2分)
20.
(1)A. ( × )B. ( √ )
(2)②出现了阶级分化 ② ③
(3)答:人物:舜。(1分)制度:禅让制。(1分)俗语:三过家门而不入。(1分)
(4)答: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黄帝。(1分)特点:众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形成
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