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预习自学
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①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情感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三、疑难解析:1.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2.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四、检测反馈 知识点1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新中国成立时,实际充当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3.下列关于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制定了《共同纲领》
★4.我国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5.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届人大)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7.下列关于一届人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C.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主要的内容是
A.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选举国家领导人 D.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知识点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0.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的( )政策和( )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2.“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毛泽东的这句话强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
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参见课本P99)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要旨默写
前提:① 的胜利发展,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大会通过②《 》--具有③ 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和公元纪年等。
1954年前政协的性质:代行人大职责
发展: 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责。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是:④
新阶段:1956年,⑤“ , ”方针的提出。
初步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背景:《共同纲领》的规定;① 的展开
时间:② 年,地点:③
标志:一届人大召开,制定④《 》
宪法规定⑤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⑥ 。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宪法性质:体现了⑦ 和⑧ 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⑨ 基本形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① 、民族② 和各民族③
建立:④《 》明确规定;⑤ 正式确认。
民族区域自治:在⑥ 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⑦ 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事务,行使自治权力
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建立的⑧ 。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⑨ ,保证了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