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政权的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内容
①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国旗、国徽、代国歌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成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②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1.筹建
3.意义
①结束了······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为实现···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国体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过渡形态,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它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其根本任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它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其领导力量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因此可以说,它既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因素,也保存有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但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据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整理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仔细观察左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50年,解放海南岛
1.继续进行解放战争和剿匪镇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作用: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
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共同目的:
实质: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治标
②统一财政经济
治本
作用: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作用: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3.稳定物价
4.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美国报刊登载的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2)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2)过程: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运动
◎板门店签字仪式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3)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1.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意义: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1)时间:1954年4月
(2)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3)意义:①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②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周恩来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地位):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3-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手段
私有制
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
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教学用书》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手段
私有制
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
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大改造完成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手段
私有制
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
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大改造完成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意义:1957年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
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三大制度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
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
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建设(重工业优先)
“54”宪法、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初步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五计划两大任务
第一届全国人大
毛泽东思想
1.第23课 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第24课 武汉会战前《论持久战》、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
3.第26课 建国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
4.第27课 中共八大召开前《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