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壹
政治道路——伟大转折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1978年邓小平
山穷水尽(背景)
——①文革后的中国
文革后的中国,面临着什么困境?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2.7《人民日报社论》
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9年4月5日)
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思想僵化;
民主法制被破坏;
经济衰退;
就业压力;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积极性
……
当代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石油、内燃机、电等基础上,主要表现为一个世界经济下降趋势,同时也与世界工业重组、跨国公司生产重组、生产和金融极度合理化相伴。
——Luis Sandoval Ramirez《论当代全球化》
因势利导(背景)
——②1970年代的世界
1970年代的世界能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什么机遇?
经济全球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寻求和平发展
苏联入侵阿富汗,无暇顾及中国
山穷水尽
思想僵化;
民主法制被破坏;
经济衰退;
就业压力;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积极性
因势利导
经济全球化;
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
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寻求中美友好发展
苏联入侵阿富汗,无暇顾及中国
变 革
变革的先导(背景)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四人帮)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③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
④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伟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③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查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和重 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①思想路线: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转折一:“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性决策;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伟大转折
——2、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伟大转折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时间: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2)内容: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结合材料,说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探究: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1)内容: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2)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吸收文革教训,表明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伟大转折
——4、“82”宪法
贰
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胆子大一点,步子也可以大一点。
——1979年邓小平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①概况: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含义: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掌握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经济体制 所有制 经营管理制度 分配制度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公有制
公有制
高度集中统一
自主经营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制
改革前后的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取得怎样的效果?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对内改革(初期):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的顺口溜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顺后溜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如何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车间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阅读材料,你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存在什么弊端?对此是如何解决的?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主动权,缺乏生产积极性
1、对内改革(初期):
①措施:
a.所有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
b.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c.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扩大企业自主权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
改革前后比较
1、对内改革(初期):
1、对内改革(深化):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1: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1992.10: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地位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基本路线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
1、对内改革(深化):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大力推进财政、税收等体制改革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江三角洲
闽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浦东
乌鲁木齐
拉萨
西宁
银川
成都
昆明
贵阳
南宁
长沙
南昌
合肥
郑州
西安
太原
呼和浩特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济南
石家庄
南京
杭州
①经济特区
(1980、1988)
②沿海港口城市
(1984,14个)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开放格局:
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对外开放:
(1)进程:
④开发上海浦东
(1990)
⑤开放内地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结合。
(3)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影响(P184):
(1)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3)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影响?
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GDP
2、对外开放:
意义: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叁
统一道路——一国两制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可以保留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外国投资可以不动,但祖国要统一。
——1978年邓小平会见外籍人士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由邓小平提出,但首先被运用
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
两制
一个中国,祖国统一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①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2)意义:
①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②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运用的结果。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思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1987年,浙江舟山,离别故土近40年,一位72的台湾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眼前这位老妇不是他的母亲,而是等了他38年的妻子。(《解放军报》摄影:袁学军)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海峡两岸长期的骨肉分离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最初大陆对台湾采取了什么方针?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属国际关系问题
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海峡两岸关系进展:
(3)“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哪些新进展?
(4)汪辜会谈:1993年,汪道涵、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2)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叶九条”P185“历史纵横”)
(5)《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通过,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习马会: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习近平与马英九历史性握手
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因素:
②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①岛内台独势力的猖獗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蔡英文与窜台的佩洛西会见
美国对台军售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1982年宪法
实施
改革开放的影响
对内改革:初期、深化
对外开放:进程、战略、格局、
“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