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孙中山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
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
于是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时,孙中山还逐渐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推翻清王朝,创建一个新的政府代替旧政府。
P112问题探究
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时代背景
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
军事准备
有利时机
其他因素
经济基础
根据所学回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改革
《钦定宪法大纲》内容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1908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
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资议局。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宗室)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宗室)
“皇族内阁”
立宪派倒戈
支持革命
1908年慈禧太后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结合材料思考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试将十六字纲领与之相匹配。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推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B
(1)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对三民主义的全面评价
P109学思之窗: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答案: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孙中山这时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孙中山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结合后面的历史即可知,孙中山越来越重视“民生主义”。
同时,民族主义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请在地图上找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地。
结合地图思考宣布独立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首义之地:武汉 就任地点:南京
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
1912.1.1
1912.2.12
1911.10.10
1912.3.11
临时政府
逊位诏书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
完成大事年表?
5.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②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 ③“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④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干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时间轴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1.11.4上海宣布独立
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1.22孙中山发表声明(南北和议)
1912.2.12清帝逊位诏书,清政府灭亡
1912.2.15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1912.3.11孙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4.1孙中山辞去大总统
孙中山为什么会被迫接受南北和议?
孙中山《复章太炎函》中所称:“先生等盖未知南京军队之现状也。每日到陆军部取饷者数十起,军事用票,非不可行,而现金太少,无以转换,虽强迫市人,亦复无益。年内无巨宗之收人,将且立踣。” 据此可知( )
A. 该信的时间早于1912年1月1日
B. 孙中山接受和议的深层原因
C.革命军攻打南京的军费不足
D. 南京军费开支主要来自商人
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出现的财政困难
1月26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等称:科议难侍,战端将开,胜负之机,操于借款。30日,孙中山……报告北伐作战方略时称,“中央财政匮乏已极”,已命财政、陆军两部“ 会同筹划。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前后进行的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借款谈判……却迟迟不能到手。
月初,孙中山、黄兴不得不转而以租让满洲为条件,要求日方紧急提供1000万元借款。孙中山当时的计划是,一面与袁世凯缔订和议,一面筹措军费,策划再举,“以武力扫除北京势力”,“继续排袁”,“消除南北之异端,斩断他日内乱祸根,树立完全之共和政体”。但是,这一谈判,也由于日本陆军大臣石本新六的反对,没有成功。其后,孙中山又企图以全国赋税为担保,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150万英镑,也未或结果。
2月11日凌晨1时55分,孙中山通过森恪,向日本方面紧急重申,在10天内提供1000万元借款。同日,孙中山致电谭人凤云:“目下筹集军费,最为第一要着。”可见,他这时还是准备打仗的。但是,森恪发电后,始终没有回音。至此,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绝望,不得不接受和议。——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
内容 体现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根据约法内容分析体现什么原则?
一句话概括《临时约法》的地位?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因何而设?这说明《临时约法》有何局限?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局限:因人立法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选必一P14)《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试结合《临时约法》内容加以说明?
3.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D
1.《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武昌起义 B.清帝下诏退位
C.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
人治→法治
帝国→民国
君主→民主
6.1911年12月南北会谈中,南方代表伍廷芳声明,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北方代表唐绍仪认为,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使清廷易于下台。这说明南北方( )
A.意识到预备立宪的必要性 B.赞同以革命手段结束清朝统治
C.希望以和平方式应对时局 D.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
C
7.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颁发《刑赏令》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其意在( )
A.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B.树立政府革命形象
C.迫使列强保持中立 D.获取国际力量支持
D
8.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B.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C.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D.明显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C
说明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角度 表现
性质
积极性 政治 推翻了 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
思想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经济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 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风俗文化 促使 、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局限性 ①没有解决 ,没有完成 、 的历史任务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 、能够发动 ,以及组织严密的 的领导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清王朝
君主专制
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
思想解放
帝国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
社会风俗
社会经济
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科学的革命纲领
广大民众
革命政党
(完成填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层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经济层面:
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层面:
从帝制走向共和,传播民主共和观念;从皇权走向民权;从“臣民”到“国民”;从三纲五常到自由、平等、博爱。
4.移风易俗:
废除了一些陋习,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对礼节、称谓、服饰等产生重大影响。
(小结)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9.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袁世凯推翻了清朝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南方革命派的势力强大 D.辛亥革命彻底铲除封建统治
B
清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0.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步日本帝国主义后尘,开始占领和分割中国。国家面临着被瓜分的险境。下列挽救民族危亡的国家探索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
①“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②“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③“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B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时代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摘编自陈钦《北洋大时代》
完成填空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针对国体问题的反省。梁启超曾劝告袁世凯放弃恢复帝制,但遭到袁的拒绝,故而有此文的发表。该文明确表达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
点,尤其指出因为共和制度之不完善,而试图以君主专制替代它,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此文还指出,此时变更国体“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1.1914年,袁世凯在祭孔告令中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国纪民彝,赖以不坠。”(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丧,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袁世凯此说意在( )
A.扭转社会不良风俗 B.恢复儒家伦理纲常
C.极力污蔑辛亥革命 D.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D
2.1915年,日本提出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故意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将谈判内容泄露,利用舆论和民意向对手施压。经多轮谈判,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最终确定的修订案“中日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北洋政府妥协与抗争并存
B.南京政府全力维护国家利权
C.军阀割据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D.袁世凯主动出卖国家权益
A
“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是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的。
实质:日本趁着列强一战之际,妄图独霸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3.对下表关于护国运动胜利原因的表述,解释合理的是( )
A.蔡锷的声望 B.孙文的呼吁号召
C.合力的结果 D.侨胞的全力支援
C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
二次革命
(1913年)
护国运动
(1915年)
护法运动
(1917年)
辛亥革命
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首相在云南反袁,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响应
16年间15个总统,29个总理
政治上分崩离析;
军事上割据混战
指出这一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三大派系及其势力范围,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有何特点。
控制直隶、苏、赣、鄂等省的直系;
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的皖系;
控制东北三省的奉系。
这一时期特点: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北洋军阀间的割据混战本质上反映的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体现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争权夺利
府院之争
美日矛盾
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与民意之下。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孙 败)
袁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唐、蔡 胜)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 胜)
段再造共和破坏临时约法-护法运动(孙 败)
直皖战争(皖败)-直奉战争(奉胜)
原因:(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2)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P116学思之窗: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 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概述材料现象,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现象:战前和战后注册公司数和资本总额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可见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短暂春天)
1913-1914 1918-1919
英国进口量 9600万两 4900万两
法国进口量 520万两 150万两
德国进口量 2800万两 零
外贸赤字 1.66亿两 1600万两
丝绸出口 87517担 131506担
纺织公司 22家 54家-109 家(1920)
银行 7家 131家(1923)
蒸汽船 893艘(总吨位141024吨) 2027艘(总吨位236622吨)
煤 1280万吨 2010万吨
钢 100万吨 180万吨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为中国工业发展创造了一个黄金时机。
(短暂的春天)
1914~1919
中国工业的发展
P101学习拓展: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①产生阶段
②初步发展阶段
③短暂的春天
①②③
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何特点?
注:中国工人阶级产生早于资产阶级
再度受挫
4.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 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关于近代中国的国民政府
5.胡适在1923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国民大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
武汉国民政府
专制现象为何频频出现?
复辟帝制为何均告失败?
维护民主共和为何始终无力而失败?
民国四年,陈独秀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办了《青年杂志》?
公元1915年是多事之秋,国内外都发生了大事。
国际上:一战爆发,日本乘机侵占中国,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国内: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丧权辱国。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民国四年,距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已达3年之久,中国为什么还是如此境地?
国民未觉醒。
国民的头脑仍然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
新文化运动是“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愚昧:旧思想、旧文化
专制:旧礼教
角度 (完成填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得到迅速发展
政治 人们对 的痛苦反思
思想 ①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 的彻底批判。②大多数 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③袁世凯“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
国民
尊孔复古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注:经济因素是根源
陈独秀为什么把这本期待觉悟的杂志命名为《青年杂志》?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非予之所忍言者……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青年杂志》创刊号
新青年的六大特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郑振铎的回忆中 《青年杂志》是一个提倡“德智体”三育的青年读物 与当时的一般杂志“无殊”。
——《郑振铎文集》第4卷
1917年1月13日发“教育部令”第3号:“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新青年》遂由一个安徽人主导的地方性刊物,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1.兴起
(3)代表人物: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2)主要阵地: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胡 适
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钱玄同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提倡白话文,进行文学革命。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破和立的具体同一,在自话文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意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这种取代既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概括白话文运动的特点。
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带有近代思维的变革;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国人而欲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青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引自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在该文中开出的国人摆脱“蒙昧时代”的良方,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阐释其倡导科学的缘由。(8分)(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民主”“科学”
问题导学:结合下面统计图表,观察“民主”一词使用频率的最高峰?
思考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的含义。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1905年左右——
单纯的民主制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
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
(人权)
欧美文明进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然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宗法体制却无时无刻不在束缚人性,否定人的价值,蔑视人的尊严。陈独秀曾历数以家庭为本位的旧伦理和宗法社会的罪恶。
问题导学:结合下面的统计图表,观察“科学”一词使用频率的最高峰?思考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的含义。
1903年左右——
科学技术
新文化运动时期——
科学的理念和精神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民主”“科学”
辛亥革命后,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 他们注意到科学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加注重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各种科学团体,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医学会等。其中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及其刊行的《科学》月刊,曾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基石,科学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求是的认知原则,不仅与人的自由精神相通,而且与理性化的民主政治有内在的关联。科学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应用科学,更重要的是指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
作家艾芜、沙汀、何其芳均是四川人。艾芜就读的新繁县立高等小学,五四运动前 学校图书馆就订阅了《新青年》等刊物。沙汀的家乡地处川西北,直到1921年夏 沙汀还不知陈独秀、胡适、鲁迅是何许人也。直到1927年 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还不知道五四运动 当地教育界依然视白话文为异端邪说。由此推测( )
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北京
B. 新文化并没有比辛亥革命更广泛
C. 白话文并没有得到普及
D.新文化运动在各地进程不一致
《日本外交文书·第三十三卷 別冊一·北清事変上》 “拳匪滋事,京津骚扰,钦差生死,仍无消息,可恨之至,长江一带仰赖阁下暨刘制军布置周密,以保无事,洵深庆幸。窃察驻沪各国领事之意,亦在维持和平,保全大局……祈即由尊处急派妥员来沪,与各国领事会议,以保局面。”
《义和团档案史料》 “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尊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刘坤一遗集》 “不仅外人之责我围攻使馆系奉内谕等语可以消弭,即持异议者以东南保护之约为不遵朝命,甚至指为海外叛臣,亦无所施其毒蛰矣”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主张 实践 意义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小结)近代中国三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康有为、梁启超等
孙中山、邹容等
陈独秀、李大钊等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转型,解放思想
利用儒学,托古改制
否定孔教,
对传统文化具有片面性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借助孔子使宣传维新变法具有合理性,以期减少变法阻力。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等彻底批判以救中国。
适度批判,扬弃儒学
由于资产阶级先天条件不足,对封建势力软弱妥协,革命党人对儒学批判着继承与发展,适度扬弃。
对传统儒学什么态度?
材料一:在《新青年》的同人中,曾经有一个共识,就是二十年内只谈文化,不谈政治。这个主张是胡适提出来的,凸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色彩,而不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
探究一:陈独秀和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同人为什么达成不谈政治的共识?
“……五四运动前,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国至少有29家报纸被封,至少有17个新闻记者被判刑甚至被杀害,1918年底,全国报纸的总数又减至221家。”--王东全《中国近代的报刊》
1916年5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
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8岁的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这场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多主义在争论中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在浙江 《星期评论》就比《新青年》更流行。如浙江第一师范有400多名学生 订阅《新青年》100多份 订阅《星期评论》400多份。后者几乎人手一份。
在湖南 最畅销的新文化刊物是《劳动界》。长沙文化书社在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 共计销售杂志40余种 其中销量最大的是《劳动界》周刊(5000本) 其次为《新生活》半月刊(2400本) 再次才是《新青年》(2000本)、《少年中国》(600本)、《平民教育》(300本)、《新教育》(300本)、《新潮》(200本)等刊。《劳动界》于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 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向工人进行宣传的通俗小报。在长沙 一般新文化刊物主要限于学界购阅 唯有《劳动界》除学界外 工人购阅者也不少 故其销量颇大。 销量排在第2位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 创刊于1919年8月 编辑李辛白是北京大学出版部主任 办刊宗旨是想将新文化普及于民间 以“平民”为对象 文字通俗简短 定价又十分便宜(1元钱32本) 故而销路也很好。排在第3位的才是《新青年》。《新青年》能销2000册已相当可观 但在湖南仍不及《劳动界》与《新生活》之畅销。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影响巨变
文秀◎
(2019年全国I卷)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7.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 )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建立中华帝国
④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口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8.下图是一幅民国初年流行的名为《同学不同装》的漫画。它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新旧杂陈的社会现象
B.宽松自由的教育政策
C.封建陋习仍然很顽固
D.盛行崇洋媚外之风气
A
特点:兼具中西服饰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新的阶级力量孕育发展,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2.外交上: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表现出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
3.经济上: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4.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文化运动兴起,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5.社会习俗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小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9.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先后发生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事件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一度出现较为宽松的局面
④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B
10.右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
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
的认识是 ( )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先进与落后同时并存
C.革命潮流浩浩荡荡
D.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B
阶段总特征:本阶段讲述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涵盖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
本单元小结: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