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08: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满天星斗”
“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1)读图,说出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2)描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北京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代表性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生产生活状况
公元时间 考古时间 地域 文化遗存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距今约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 元谋人北京人用火 原始人群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中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中华文明(夏)
早期国家(夏商周)
部落→部落联盟→ 国家初始形态(陶寺为代表的万邦时代)
→早期国家(夏商周为早期国家,区别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国家)
①为 ;②为 ;
③为 ; ④为 ;
⑤为 ;⑥为 ;
⑦为 ;⑧为 ;
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有
;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有 ; 出土彩陶的地点为 ; 出土黑陶的地点为 ;
3
出土粟的地点为 ; 出土稻的地点为 ; 出土玉器的地点为 。
读图:右图为中国古代遗址简图。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填空。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元谋人遗址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④⑥⑧
①⑤
②③⑦


②⑥⑦⑧
③④
④⑥
1.(2024.1·浙江高考·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2.(2023.6·浙江高考·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3.(2023.1·浙江高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A
D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读图,说出夏商周三代的时空分布(2)解释商周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夏商西周政权更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禹死传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今河南安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周公、召公“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灭亡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夏朝形势
周初分封形势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分封制(宗法制)
周王
(1)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成熟汉字。
(2)商周之际,政治思想从敬天敬神到敬天保民。
(3)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4)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是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4.商周经济概况
(1)农业方面: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主要生产工具是木、石等(生产力);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生产关系)。
(2)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文化)。
5.商周文化发展
材料一 在癸巳第一天进行占卜,问接下来这一旬(十天)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王通过甲骨上的裂纹判断,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到了第五天,丁酉这天真的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有一个小的部落(可能依附于商)来报告,说土方征于我东边,并侵占了我们两个邑,同时,工方也侵占了我们西边的一些田地。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思考:根据以上卜辞并结合所学,概括商朝统治的特点。
3.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色彩;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经济发展
农业: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工商业发展——生产力发展
工商业:
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百家争鸣
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读图,说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时空分布(2)能够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3)能够结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说明变法内容蕴含的历史进步性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器牛耕
井田破坏
土地私有
税制改革
小农经济形成
水利设施兴修
冶铁技术出现
工商业繁荣
技术进步推动
生产力进步促进私田开垦
农业发展促进社会分工
可能性
基础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邗沟
A
B
C
D
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方面: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水利灌溉有秦国境内都江堰、郑国渠,楚国境内芍陂(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确立(生产关系)。
(2)手工业方面:冶铁技术出现。
(3)商业方面:货币广泛流通;涌现出临淄等中心城市;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周天子权威削弱,诸侯纷争
本质:分封宗法制度的逐渐被破坏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
什伍连坐?
“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
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简单理解为户籍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
县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意义?
奴隶制度
破 旧 立 新
措施 废井田 开阡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
废世卿世禄(破贵族政治) 废分封 立军功爵制(行官僚政治)
行县制、户籍制、连坐法
小家庭
实质
分封宗法体制废除
(废除奴隶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奠基
(确立封建制度)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到:“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认为秦制“公之大者”的主要依据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第一次确立了皇帝制度
C.主要官员是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D.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社会大变革时期
(3)各国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私学的兴起,
意义?
内容?重点:儒家
原因?
(2024.1·浙江高考·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长期战乱带来灾难,人们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
1.时代趋势:
2.秦国优势: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商鞅变法后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力强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背景:
内容:
军事一统
政治一统
大一统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5.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2)梳理秦汉时期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并认识它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秦朝为治理辽阔的疆域,采取的措施?
(1)疆域 3 方向: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临洮—辽东);南征越族,控制云贵(无西藏)。
(2)制度 3 层面:至高无上皇帝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主要官员中央任免和考核。
(3)文化等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颁行法律,编制户籍,修筑驰道直道,迁徙豪强贵族,整顿社会风俗等。
思考1:秦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的表现?
①官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
②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统一的影响
⑴制度统一: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⑵疆域统一: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①地方,推恩令,削弱诸侯王,设刺史,监察郡县官员,设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
②中央,设置中朝,提升尚书令,削弱丞相;
③察举制选拔官吏。
2.经济:收铸币权、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抑制工商业者(算缗告缗)。
3.文化:尊崇儒术,设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军事与民族:反击匈奴;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张骞通丝路;设西域都护府(注意时间非汉武帝时期,乌垒城空间在河西四郡即敦煌之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两次下诏要求地方举贤良方正和举孝 廉。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考察、选取人才 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均输:郡国须上交而中央充裕的物资,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
平准:贱买贵卖,平抑物价,调剂供需。
纲要下?
(二)两汉的文化
四、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 4 课)
1.梳理两汉文化成就
领域 成就
史学
医学
数学
造纸
农学
天文
《史记》(开创纪传体通》(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①中医方面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②中药方面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③医家方面
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西汉初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东汉张衡地动仪,著有《灵宪》。
2.两汉文化成就与汉代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