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08: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阶段总特征: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西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本单元时空坐标
【2023·广东卷·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统一多多民族国家
唐朝:文化开放和多元。
宋到明清:市民文化
魏晋:民族交融
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先秦时期,华夏族吸收蛮族的新鲜血液,蛮族融入华夏。形成了华夏认同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其中孝文帝改革加快北方民族融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
先秦:蕴含大一统
秦汉:建立与巩固
隋唐:发展与完善
明清:稳固
角度:外来文化
两汉:佛教传入
魏晋:融合儒、道
隋唐:禅宗;本土化
宋明:理学、融入中华文化
角度:市民文学
汉:乐府诗
宋:话本
元:元杂剧 元曲
明清:小说,戏曲
角度:复古革新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十六国:学习汉朝的典章制度
唐:韩愈复兴儒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心学)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
打磨石器
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
按生产力分
距今约1万年
起源早、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集中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流域及平原为主;多源性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矛盾
国家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此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母系氏族仰韶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牛粱河遗址(新石器晚期)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古城遗址(新石器晚期)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石器晚期)
陶寺遗址所在时代史称“万邦时代”(约与
龙山文化相当),大概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认一认:下列遗址分布是哪里的?
什么时代?什么遗址?
彩绘陶器
红山碧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
举一例:能否说出各个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
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取代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新石器晚期)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
奴隶制国家
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万邦时代(陶寺遗址)
BC2070禹建立夏朝
王位世袭制
家国一体(家天下)
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直接统治
对地方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商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成熟文字“甲骨文”
王权与神权结合
牧野之战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何尊”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
物见证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从生产力来看:青铜时代 从生产关系看:奴隶社会
夏朝 商朝 西周
①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②《夏小正》载有各月份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①干支纪日法是商代历法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②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代的部分历史记载 ①西周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②“何尊”铭文中出现的“中国”一词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纲要》上P5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立场和政治目的导致观点不同,目前还不能确定上述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但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思考:分封制的类别?
(选必一P2)思考点: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都维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形式
不同:内外服制是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较之内外服制,更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与宗法制相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嫡长子继承制
材料一 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卜辞中出现了“帝丁”“帝甲”“文武帝”等称呼。在商王的庙号上加以“帝”字,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
——王引淑、朗佩娟《中国政治思想史纲要》
材料二 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有,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周王直接管辖区。
——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说明神权与王权结合
材料二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根据所学知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贵族政治,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甲骨文(商)、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1.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如图一);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如图二)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
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
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
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
C
2.(2020·浙江1月选考真题)《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3.古代“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说明中国在“领地国家”时期(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C.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D.实现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A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材料分析诸侯纷争的原因?
血缘关系的疏远,周王室的衰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思考:对比下列两份春秋与战国形势图,指出圈内区域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北戎 赤狄等消失;原因: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观点:土地私有制促进生产积极性;
变化: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
主要因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兴修,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引起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1.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
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
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
C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
思考:概括材料观点?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哪一变化 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
秦国·关中平原
秦国·四川盆地
楚国·安徽治淮
吴国·邗沟(运河)
4
1
2
3
2.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D
3.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 )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学在官府到学术下移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城市
农业
手工业



商贾
货币
商业
农业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各国变法成为潮流
1.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2.兼并战争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需富国强兵才能生存。
3.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深化拓展: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战国时期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集列国变法之所长
5.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 )
A.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B.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
C.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
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D
4.“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向强大,无疑为秦王赢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
B.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C.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D.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B
《纲要》上册P11学思之窗: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
其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
人物 地位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其他成就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
《纲要》上册P12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及其创始人?
仁(关爱他人)
道是万物本原
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倡导私学
文化贡献:整理古籍,文化传承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百家争鸣”的意义:(纲要上P13)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战国时期的各流派代表
6.有学者评价春秋战国某一学派时认为,他们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并且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下列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 )
A.礼者,人道之极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D.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B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崇尚逍遥自由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下层平民)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地主)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7.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C.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政治诉求
C
(本课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经济大发展
(1)生产力:铁器、牛耕的使用。
(2)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2.政治大动荡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富国强兵。
(2)国家处于大分裂时期,但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新兴地主阶级成长,由奴隶主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4)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3.文化大繁荣
(1)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3)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民族大交融
华夷观念削弱,出现华夏认同观,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
拓展: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思想的特点:内容上:学派众多;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多元到一统趋势
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及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主观因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方针:远交近攻
先弱后强
结合材料与教材思考:秦完成统一的背景(原因)
秦长城的起止点?
秦疆域的“四至”?
秦新并入的疆域主要融合了哪些少数民族?何官职管理?
图解历史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
领域 措施
制度 地方
中央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
其他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全国范围)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五尺道;车同轨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等
据所学思考秦朝为治理辽阔的疆域,采取的措施?
秦朝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比较有何明显差异?
差异1:先秦时期政治是以血缘为纽带,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而秦朝是各级官员君主任命、不得世袭的封建官僚政治。
差异2:虽然分封制较之内外服制,中央对地方管理有所加强,但中央并未真正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中央集权。
差异3:商周时君权受到原始民主传统制约,而秦朝君主进一步集权,皇权独尊。
8.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夏、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是(  )
A.“封建亲戚”
B.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C.“共和行政”
D.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D
材料题: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据材料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进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条件:秦统一六国。
图为睡虎地秦墓竹简
领域 措施
制度 地方
中央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
其他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全国范围)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车同轨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等
据所学思考秦朝为治理辽阔的疆域,采取的措施?
五尺道
直道
驰道
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征服岭南)
思考:秦代交通有何特点?
以都城咸阳为中心;
分布广(全国);
水陆并举,类型多样化;
统一建设标准等
9.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但无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创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B.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实行暴政,导致秦短暂而亡
D.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
①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合所学思考1:秦统一的意义?
思考2:秦朝统治措施的局限?
秦末陈胜(号“张楚”)、吴广起义,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日益壮大,BC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亡。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纲要上P20史料阅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
指出出现这一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盛世:文景之治。
主要原因:汉初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汉书·诸侯王表》
吸收秦亡教训,汉初实行什么制度?
该制度有何隐患?
郡国并行制
→ 吴、楚等七国之乱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郡县制
皇帝制
领域 措施 目的或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置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实行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才
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推行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
尊崇儒术
(完成填空)汉武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采取的措施
图示汉代相关“制度”
图1
图2
图3
图1:中朝 图2:推恩令 图3:改革币制,铸五铢钱
推恩令、刺史制
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致此种变化?
纲要上P21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
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西汉形势图
试填写地图中“河西四郡”?
1
2
3
4
1
1—敦煌郡
2—酒泉郡
3—张掖郡
4—武威郡
张骞通西域
(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
哪一事件实现西汉政权与西域的连通?因何而连?
BC60年,设于乌垒城(新疆轮台县)
10.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间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
A
P21史料阅读:《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建立“太学”和地方官学,设五经博士,儒学成主流意识形态
11.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车轨和度量衡、设“中朝”、“推恩令”、盐铁官营、董仲舒等。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
③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④封建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重农抑商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西汉统治
王莽篡汉
绿林赤眉
光武中兴
黄巾军起义
掌握两汉政权的更迭?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加强专制皇权;节省政府开支;稳定社会秩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12.汉光武帝在经济上恢复了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其中度田遭到强烈反对,刘秀被迫妥协。这反映了( )
A.政府调整生产关系激化了阶级矛盾
B.东汉地方豪强地主的力量十分强大
C.两汉政权治国的经济理念一脉相承
D.东汉农业生产中奴隶制度依然存在
B
东汉灭亡原因
思考:东汉灭亡的原因?
东汉地方豪强地主的力量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军起义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阶级矛盾
思考:东汉豪强地主发展根源?
田庄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
思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
13.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以下关于两汉文化成就的描述,有误的是( )
A.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D.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D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东汉
科技 战国至西汉
西汉
东汉
文学 两汉
司马迁《史记》
①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②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病理变化)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周髀算经》
(勾股定理)记载用杆标测日影以求日高
《灵宪》
张衡撰写的天文学专著(发明候风地动仪)
《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所著,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辨证施治)
麻沸散
华佗发明的从植物提取、适用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汉赋与乐府诗
?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乐府采集民歌而成
(完成填空)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14.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
B.图2可作为西汉棉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的实物证据
C.图3反映东汉地方政府对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4可作为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实物证据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