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13 11:3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预习自学
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情感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疑难解析:宏观把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阶段特征
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制度演变的具体情况
西汉 巩固 中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重用身边的侍从来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隋唐 完善 中央: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地方:藩镇发展为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加强 中央: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中央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并削弱地方的军权和财权
元朝 新发展 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其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特别提醒】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两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演进。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四、检测反馈
知识点1中央集权的发展
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汉武帝特别重视对祖先的尊重 B.列侯在当时无政治地位和权力
C.汉武帝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已经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 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A.中央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6.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突出的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势力  D.削弱地方势力
知识点2君主专制的演进
7.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 D.皇权不断加强
★8.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其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9.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分散相权维护皇权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10.《资治通鉴》载:“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 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 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 相权削弱
知识点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http: / / www.21cnjy.com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关,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1)柳宗元认为秦、汉的过失分别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五、默写要旨
汉代
1)汉初的① 制:郡县与封国并存。
2)汉武帝颁布“② ”,其作用③                  
1)藩镇的由来:唐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④
2)藩镇割据的形成: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⑤   权,在经济上拥有⑥ 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⑦ ”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
1)军事上:⑧                         
2)行政上:⑨                         
3)财政上:⑩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行省制度:除河北、① 、② 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③ 、④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⑤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⑥ 的开端。
元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担任①      ,以削弱② 。
2) ③ 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④ 、 和   ,分散相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⑤ 。
4)宋朝:设立⑥ 为最高行政机关。增设⑦   、   和    ,分割宰相的⑧           。
5)元朝:设⑨   替代三省,是最高⑩ 机关。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主要实行①   制。②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③    制,以④   作为选官的标准。
3)隋唐:隋文帝开始采用⑤ 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⑥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取仕,把⑦ 和
⑧ 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