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等,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教材分析本课地位:《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课深入探讨了汉武帝如何以非凡的智慧,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多维度入手,精妙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清除了外部危机,从而铸就了汉朝大一统的辉煌时代。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仅使西汉走向了鼎盛,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本课在整个七年级古代史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价值观与素养培育: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对汉朝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更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认识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宝贵契机。通过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艰辛历程与卓越成就,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汉朝与秦朝思想统治政策的鲜明对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视角,让他们学会在比较中认识历史,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学生情况分析已知:学生已学习了西汉建立及文景之治,对汉代的状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认知,他们知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但对汉武帝时期如何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和过程了解不够清晰。未知:七年级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历史整体知识较为匮乏,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培养,因此他们对于汉朝时期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了解不够全面,难以深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背后的逻辑和深远意义。此外,学生对于大一统理念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也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想知:学生思维活跃,对于历史人物故事较为感兴趣,对于汉武帝这位传奇帝王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在政治、思想、经济、疆域等多个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等措施如何共同促进了汉朝的繁荣与稳定。能知: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史料、参与课堂讨论和观看直观的历史图片等方式,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基本过程和意义。他们能够在老师引导和带领下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理解掌握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地图和史料,学生能够理解“削藩”和尊崇儒术等大一统措施是如何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够掌握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并能够对这些措施进行初步评价,认识到它们对于西汉国力逐渐强盛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事迹,学生能够感悟卫青和霍去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思考国家大一统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原因教学难点推恩令;汉武帝“尊崇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文景遗泽与潜藏忧患集权强化:政治大一统尊崇儒术:思想大一统盐铁币制:经济大一统军威振远:疆域大一统影响与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句话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三句话按节奏呈现)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教师引导】历史学家夏曾佑曾经说过三句话,一句是“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另一句是“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这两句话中的主人公孔子和秦始皇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第三句话,“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既孔子发展教育和秦始皇建立政治制度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跟随教师节奏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中心
概念解析 【教师引导】大一统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大一统,而是皇帝与中央能在政治、思想、经济、疆域等各个领域实施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构建全面且高度集中的统治体系。 阅读材料,听教师讲解 使学生更加了解“大一统”的概念,便于理解本课后续内容
一、文景遗泽与潜藏忧患 结合史料,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得出“文景之治”和西汉国力的增强为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奠定基础。提出问题:繁荣的局面背后是否存在隐患?呈现史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并适当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史料。 阅读史料,跟随教师思路,积极互动,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的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集权强化:政令一统固江山 政治大一统:妙计削藩强集权1.通过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王国问题的由来及演变,具体介绍汉武帝面临的王国坐大的困境,掌握汉武帝采取措施的背景。2.介绍推恩令内容。【学习探究】汉武帝推恩令相比于汉景帝削藩妙在哪里?3.介绍酎金夺爵和左官律等措施。【教师提问】:解决王国问题对于巩固统治有什么重要作用?【教师引导,衔接上文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困扰汉武帝的王国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政治大一统:迁豪强,立刺史制讲解汉武帝将郡国豪强迁到京师附近的史实,使学生理解这一措施对于削弱地方豪强的重要意义。讲解汉武帝建立的刺史制度的内容特点。【问题】:刺史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呢?(三)政治大一统:新立察举纳贤才1.以提问形式带领学生回顾选官制度演变2.介绍察举制的内容及影响3.【提问】:察举制选官标准体现哪家的思想?(引导到对汉武帝在思想领域尊崇儒术的讲解)【教师引导】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集权措施,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听老师讲解,观看地图观察图表,提取信息,回答老师问题听老师讲解,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听老师讲解,思考PPT上的问题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并回答回顾所学知识,听老师讲解,回答问题。 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启迪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解决王国问题重要性的理解;前后呼应,使讲授过程浑然一体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衔接讲授内容
三、思想一统:儒风雅化民心归 思想大一统:尊崇儒术定正统呈现材料和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解读材料。2.从背景和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原因。【教师引导,衔接上文内容】通过尊崇儒术,汉武帝解决了前面提到的思想混乱的问题,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讲解汉武帝设立太学的史实及其目的和作用。4.【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比较汉武帝“尊崇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异同点并完成表格。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听老师讲解,积极与老师互动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听老师讲解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联系秦朝的文化政策,使学生对于汉武帝“尊崇儒术”政策有更全面的理解
四、盐铁专卖:经济改革富国本 经济大一统:打击豪强稳秩序1.呈现史料和学习任务【问题】:当时社会经济上面临什么问题?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豪强地主掌握盐铁经营权,势力坐大农民弃农从商,使农业遭到破坏,动摇国本,影响社会稳定设置问题,引出下文:汉武帝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引导,衔接上文内容】通过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措施,汉武帝解决了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的问题,加强了国家对于经济的管控,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带着问题阅读史料和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听老师讲解,掌握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和重要措施
军威振远:疆域一统拓鸿图 疆域大一统:北击匈奴护国安介绍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演变讲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主要事迹重点指出漠北战役,此后匈奴西迁,西汉扩展控制范围,设立河西四郡(二)疆域大一统:扩展疆域固统一介绍汉武帝扩展版图,加强对边远地区管理的史实。【问题】: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版图拓展与其采取的巩固大一统措施有什么关系? 观看地图,听老师讲解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系统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归纳其主要影响 跟随老师思路,梳理知识 梳理课堂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作业与练习 认真完成作业 检测学生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启迪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多项重要措施,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认为到需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示和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同时,加强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也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此外,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日后我会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