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梳理历史年表,贯通时序逻辑。教材对汉武帝统一举措采取分类式叙事汇编,好处是一目了然,弊病在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分类无法将历史演变逻辑梳理清楚,不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表述的不充分为情境创设提供方向。钱穆先生曾以时间为序,用“学术之复兴”、“武帝之政治”、“武帝之武功”、“武帝一朝之财政”章节对汉武帝环环相扣的统一举措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先借助思想统一推进政治体制变革与疆域开拓,但“武功”过度导致财政亏空,继而开启盐铁官营的财政改革。 教师鼓励学生于课前依循班固《汉书·武帝纪》制作“武帝大事年表”,并以教材为范分类呈现。学生成为学习的构建者,在编制年表的过程中与董仲舒、张骞、卫青……一起编织闳放的汉武英雄时代,探寻汉初“无为”走向武帝“有为”的变革因缘。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学,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破败发展到国家强盛的变化及原因。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新教材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旧版教材相比本课的标题删掉了“汉武帝”由之前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变为“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更强调时代的进步和群众的支持,而非个人的力量。新教材第一子目为“削弱地方势力”;第二子目为“推动经济发展”;第三子目为“尊崇儒术”;第四子目为“北击匈奴”。显而易见,展开的逻辑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和军事史。学情分析智力因素:初一学生对本课的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等人已经有的初步了解,而且由于影视作品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因,初一学生对本课具有天然懵懂的好奇心。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对一些历史性概念性名词和史学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但是本课内容较多,存在大概需要解释的概念名词,因此如果不采取有趣的引导的方法,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教学策略:1.注重知识衔接。在前面所学知识与本课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框架。2.注意情境建构。通过“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忙”为问题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任务解决中带入汉武帝的时代环境,并不断思考解决措施。
教学目标
通过文字史料,解读时代背景,分析汉武帝改革的原因,明白时代推动社会变革,将史实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时代的辉煌都并非只有王侯将相,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坚持,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时代进步的主要力量,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本课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1)通过以时间线索的方式梳理本课中汉武帝做过的事情,对比西汉初年和西汉最强盛时期的地图变化,对比从秦朝到西汉时期的疆域扩展,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明白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本课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事迹分析,锻炼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程,知道“汉族”的由来,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西汉“削藩”、尊崇儒学(二)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过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历史科普类视频 AI工具 (二)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介绍本课主角:汉武帝的人生履历。然后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梳理教材中汉武帝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并引导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汉武帝这么忙?”【过渡】告知学生汉武帝刚登基时面临的问题,随后出示材料,学生明白汉武帝并不是“垂衣拱手而治天下”之帝,他从即为开始就力图“有为”。武帝以大有为之君,处大有为之世,年少气锐,求欲革文景以来恭俭苟简之风。——钱穆《秦汉史》 学生梳理教材逻辑,认真听课,并跟随教师节奏,思考问题。 学生初步建立对汉武帝的影响,并在心中不断设疑,更好地带入情境,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按照教师提高的学案,将本课中汉武帝做的事情,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排序,并在排序过程中不断思考,产生疑问?为什么汉武帝要这样做?告知学生汉武帝即为之初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明白汉武帝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文学 复兴 任务一:选拔才干之人【过渡】利用AI工具让数字人汉武帝对学生提出要求:想要成为“有为”之君,首先得要有“盟友”。材料一:然则武帝以十七龄少主,初即为,制诏贤良对策,已卓然有复古更化之意。 ——钱穆《秦汉史》80页师:向学生解释概念名称:察举制,主要依靠高管从平民或低级官吏中选拨道德、品行、才干突出得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因此,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大量衷心得人才。因此,任务一完成。任务二:思想混乱,因此要思考统一材料二: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思想不统一。师:此时,察举制推选的人才之一——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提出了他的想法。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意见,他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汉武帝会同意了。不仅如此,还兴办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材、将儒士招进各部门当官。那在秦朝时期,做了什么事情呢?师:请对比汉武帝和秦始皇这些举措的异同点。【过渡】利用AI工具让数字人汉武帝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了自己的心腹,统一了国内思想之后,还有一些国内问题想要解决。“攘外必先安内”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命焚书坑儒同:统一思想不同:汉朝: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秦朝:激化社会矛盾。 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带入汉武帝的身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补充必要知识点,察举制。追问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意见,他的目的是什么?时刻培养学生问题思考的能力。将汉朝和秦朝做比对,锻炼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回顾前面的知识点。
二、武帝之政治 任务三:诸侯势大,因此要削弱诸侯师: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分封制,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都导致了灭亡,于是刘邦就结合两者的特点,开创了郡县并行制。但是为后世留下隐患,随着血缘淡薄和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地方开始威胁中央。在景帝,也就是汉武帝的父亲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在将军周亚夫的带领下才镇压下去。到汉武帝时期,他想彻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主父偃为他提供了一个好办法:“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就是推恩令,也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影响: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过渡】但是推恩令只能解决诸侯问题,在地方还有豪强势力十分强大,甚至“武断乡曲”。任务四: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因此打击豪强因此,汉武帝也会强势出击。还让各豪强迁徙搬家,以削弱他们的势力。影响:打击了地方官吏和豪强的违法贪腐行为,缓和了社会矛盾,为汉武帝的西汉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周为分封制秦朝为郡县制诸侯势力大过中央认真听讲不熟悉的地方,没有他们的势力。 回顾西周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面的知识点搭建桥梁。结合地图和图表解释历史背景,一目了然。图文示例推恩令,促进学生理解,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结合教材内容,补充必要知识点。
三、武帝之武功 【过渡】利用AI工具让数字人汉武帝对学生提出要求:国内安定后,就要拔除在汉武帝心中一直留在的那根“刺”。任务五:匈奴袭扰,因此北击匈奴汉与匈奴接壤辽阔,匈奴飘忽无定居,乘我秋冬农嫁毕收,入塞侵略,中国敝与防御。 ——钱穆《秦汉史》师:匈奴本身与西汉之间就有很深的矛盾,但是由于西汉初年国力衰弱,所有只能采取消极对抗的措施,即和亲政策。这件事情一直被汉武帝深以为耻辱。“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 ——贾谊所以,武帝想做什么? 武帝以雄主,乘汉七十年之厚积,其拓边以耀德之心,盖自初即为已有之。 ——钱穆《秦汉史》因此,当实力强大时,汉武帝下令向匈奴主动出击。公元前133年,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反击,失败。但揭开了西汉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序幕。其中有三次大规模战役。因此,后面,西汉的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汉初年的疆域:西汉鼎盛时期的疆域:影响: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巩固了西北边疆。这离不开两位伟大的将军: 汉武帝想反击匈奴认真听讲对比发现,汉朝鼎盛时期“多了”西域的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对汉朝两位大将的了解 文字史料,学生了解为什么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深。问题设计,思维调动。补充史实,了解疆域变化的原因。结合地图,补充河西走廊,为后面的丝绸之路打下基础,培养时空观念。学生主动分享,鼓励学生发言,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武帝之财政 【过渡】利用AI工具让数字人汉武帝对学生提出要求:但是打仗,除了需要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钱。 几十年的账,把西汉初年的国库打空了。打仗就是烧钱,仅仅只是与匈奴作战,花费的军费相当于汉朝二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何况汉武帝一生还不止和匈奴打仗,还有征南越、征西南夷、征朝鲜。在位53年期间,发动26次大小战争。任务六:巨富无德,因此进行财政改革大背景:武帝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举高、惠、文、景七十余载之积蓄,一朝尽罄,遂成汉室第一次之衰象。 ——钱穆《秦汉史》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了算缗给、告缗令。向高利贷、大商人征收财产税。......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一半。——朱绍候《中国古代史》师:汉武帝这样做除了赚钱,还有什么目的呢?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除此之外,还遇到了其他问题:问题1:汉初,货币由郡国铸造,也允许民间私铸。这样,不仅造成币制十分混乱,也给富商大贾以从中渔利的机会,许多诸侯国因铸币而助长其势力膨胀。 ——林剑鸣《秦汉史》问题2: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孕,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问题3: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面对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总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忙了吗?其实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答案了,是因为他要做一个有为的君主,做有为之事。而这盛世离不开他的智囊团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师:教师补充除了这些王侯将相之外,其实汉朝的鼎盛最离不开的百姓的支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在汉朝的努力下,疆域有何变化。最后,是本节课的总结 目的1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统一铸币,五铢钱平准法、均输法盐铁官营卫青、霍去病、董仲舒......变的更加辽阔了 解释后面财政改革原因之一,顺理成章,形成完整的逻辑链。史料解读材料,分析财政改革的背景,时代推动改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观念。结合文字和五铢钱的图片材料,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影响,突破重难点。讲述智囊团,明白时代的变化绝不是汉武帝一人之功,而是众多人的努力,除了王侯将相之外,还有史书中寥寥数笔的那些百姓们。疆域对比,感受汉朝的伟大,培养家国情怀。图示总结知识点,一目了然,简单回顾本课知识点。
总结反思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治史的旨趣也是教学的归处。历史学习的意义不止于记住,更在于理解与感悟。断断续续十四年的对匈战争导致民力困乏、国库空虚,杀鸡取卵的应对之举更将帝国引向危局。自然,大一统的开疆帝国值得赞誉,但帝国的强大与人民的幸福之间的平衡点该如何把握?学生基于真实历史延伸出的批判性思考非常可贵,它会引导未来历史发展的演进,历史课是一个讲理(逻辑)的课,而不是讲知识点的课。只有逻辑通畅,情境教学才能顺理成章。然而,无论是逻辑建构还是情境创设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介入。老师只有敢于质疑,才能突破教材的局限,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展开复杂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拒绝固化结论的兜售,在分析、评估、检验的训练中培育求真求实的历史思维,并能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任重而道远,新教材期许师生有更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