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孔子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秦始皇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汉武帝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巩固
大一统王朝的
概念解析
什么是“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它的核心是王权一统。
——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政治
思想
经济
疆域
皇帝与中央政府建立起严密的政权组织结构,在政治、思想、经济、疆域等各个领域实施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构建了一个全面且高度集中的统治体系,此即所谓“大一统”的局面。
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的?
壹
文景遗泽
潜藏隐忧
与
为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奠定基础
材料3: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呈现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
汉文帝
汉景帝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西汉国力增强。
繁荣的局面背后是否存在隐患呢?
文景遗泽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材料2: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4: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侵扰
材料3: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汉书》
豪强地主
材料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想混乱
潜藏隐忧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王国坐大
贰
政令一统固江山
集权强化:
妙计削藩强集权
政治大一统
任务一:了解王国问题的由来和王国问题的具体表现,探究并理解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内在逻辑。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汉高祖 刘邦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诸侯王手握任官、收税、铸币之权和兵权,势力膨账
玉片近2500块
金丝重1100克
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
金缕玉衣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财力
削藩
妙计削藩强集权
政治大一统
人口、地域
王国问题
然而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进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景帝平乱后借机收回诸侯王部分权力,但仍未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妙计削藩强集权
政治大一统
汉武帝巧设推恩令
主父偃
材料6: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嫡长子继承;大王国
诸子均可继承;变侯国
学习与探究
“推恩令” 妙在哪里?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分化实力、转移矛盾、兵不血刃
酎金夺爵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左官律
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进一步出台“左官律”和“附益法”,将仕于诸侯王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禁止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
妙计削藩强集权
政治大一统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潜在风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推恩、削爵、夺地、除国意义 :
请大家思考,解决王国问题对巩固统治有什么重要作用?
时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内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严禁其为非作歹。
特点:皇帝委任,位卑权重。
迁豪强,立刺史制
政治大一统
郡国豪强迁京师
汉武帝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打破这些豪强原有的社会关系,削弱了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依据:德、才
内容: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作用:有利于选拔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历代选官制度
思考:选官标准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儒家
世卿世禄制
先秦
秦
军功爵制
两汉
察举制
但是?
东汉后期被世家大族豪强地主垄断
汉末民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
新立察举纳贤才
政治大一统
汉武帝创立察举制
叁
儒风雅化民心归
思想一统:
尊崇儒术
董仲舒
尊崇儒术定正统
思想大一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任务二:阅读史料,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原因。
材料8:《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思想上的大一统 促进政治上的大一统
尊崇儒术定正统
思想大一统
被采纳的原因:顺应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影响: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其他学派理论,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背景提示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新儒学内容
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特点:外儒内法
汉武帝实现思想大一统
汉代讲经图
措施:汉武帝兴办太学
讲授内容: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
目的与作用: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任务三: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比较汉武帝“尊崇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秦焚儒谷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尊崇儒术定正统
思想大一统
汉武帝设立太学
请同学们通过思考与小组讨论,将汉武帝“尊崇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异同点进行整合,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合作与探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尊崇儒术”
相同点 目的 实质 不同点 (方式和结果)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文化专制
尊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手段极端,对文化造成极大破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现了思想上大一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尊崇儒术定正统
思想大一统
肆
经济改革富国本
盐铁专卖:
打击豪强稳秩序
经济大一统
材料9: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丈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10: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任务四: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70页内容,思考当时社会经济上面临的问题。
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
豪强地主掌握盐铁经营权,势力坐大
农民弃农从商,使农业遭到破坏,动摇国本,影响社会稳定
汉武帝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实行专卖
均输平准
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
五铢钱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实行盐、铁和酒的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严禁私人铸铁煮盐。
设立均输官、平准官,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汉代耧车(模型)
1
2
3
4
汉武帝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治理黄河;重农抑商,向商人征收车船税。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掌控,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打击豪强稳秩序
经济大一统
伍
疆域一统拓鸿图
军威振远:
武帝时期:反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痛击匈奴
两汉名将 霍去病
两汉名将 卫青
北击匈奴护国安
疆域大一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汉初:匈奴统一漠北草原,南下侵扰;
汉家屈辱和亲
漠北战役,匈奴西迁
扬我国威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西汉形势图
扩展疆域固统一
疆域大一统
汉武帝扩展版图
汉武帝派人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
汉武帝在南方越族聚居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阻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想一 想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版图拓展与其采取的巩固大一统措施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执行与管控能力,显著提升了国力,最终实现了版图的拓展与国家的强盛。
陆
集权一统耀古今
承前启后展宏图
汉武帝的大一统
核心:稳定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思想统一、巩固王朝统治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疆域大一统
推恩令、酎金夺爵、察举制、刺史制度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淮、重农抑商
罢黜百家,独崇儒术
北击匈奴,开疆扩土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王朝步入鼎盛时期
影响与总结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究与思考: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学史以明智。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与手腕,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可以给我们为人处世带来哪些启示呢?学习了卫青和霍去病出身微寒却英勇善战,抗击匈奴的事迹,你又有哪些感悟呢?(提示角度:“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抗击匈奴,实行推恩令,独尊儒术等)
随堂练习
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作业与练习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