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西欧庄园》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其中,庄园作为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作为西欧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石,确保了土地的管理和农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因此,学习西欧庄园的相关内容对于认识中世纪的西欧而言至关重要。本课所属的单元为“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涉及到基督教的兴起、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拜占庭帝国的兴衰、《查士丁尼法典》等内容。本课为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西欧庄园的相关内容。前一课中讲到的封君封臣制是西欧庄园兴起的背景,而庄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农民逐渐从庄园制度中解放出来,开始向城市和工业领域转移,从而瓦解了庄园制度。因此,本课和前后课环环相扣,逻辑关系很强。本课包含了两个子目:“庄园的领主与佃户”和“庄园法庭”。庄园法庭是领主管理佃户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佃户与佃户之间纠纷的有效途径。第一子目“庄园的领主与佃户”的正文部分主要讲述了庄园发展的历程、庄园的人员构成、庄园的土地构成。除此之外,补充了两幅图片,分别是一个庄园的图解和劳动中的农奴。该子目中共有两则相关史事,分别补充了庄园的内部情况和佃户服劳役、缴纳使用费和各种捐税的史实。第二子目“庄园法庭”的正文部分主要对法庭的主持者、开庭时间地点、惩罚手段、审判依据、法庭作用进行了介绍。该子目有一则相关史事,补充了庄园法庭曾经审理过的案件。在最后的知识拓展中,补充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农奴的生活状况。本课主题较为单一,围绕庄园展开,但本课以史实为主,内容较为丰富。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入两位生活在西欧庄园中的人物:阿布拉黑和里夫,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欧庄园。除此之外,为了使课堂首尾呼应,增强课堂的整体性,对子目进行了调整。按照参观庄园的逻辑顺序,将本课设计为“远望庄园”、“走进庄园”、“庄园报告”三个子目。在第一子目中主要讲解庄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布局情况,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西欧庄园。在第二子目中主要讲解庄园的人员构成、庄园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庄园法庭,让学生从微观上认识西欧庄园。在第三子目中先让学生回顾基本史实,再总结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完成庄园报告的填写,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西欧庄园。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封君封臣制等相关内容,对于中世纪的西欧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除此之外,学生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对西欧庄园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整体而言还是较为陌生,对庄园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布局情况不够了解,对庄园的人员构成、庄园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庄园法庭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对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刻认识。九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新知识。并且通过前面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具备一定的史料研读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本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课堂参与积极,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庄园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布局情况进行细致把握,能够对庄园的人员构成、庄园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庄园法庭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够对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但是九年级学生的历史素养有限,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再加上本课内容以史实为主,略显枯燥。因此,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主,引入两位生活在西欧庄园中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欧庄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自主学习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庄园分布图、庄园地图,阅读《西欧封建庄园》中的材料,学生能够了解庄园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能够知道庄园的布局情况。2.通过感悟情境,阅读教材,阅读《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中的材料,学生能够知道庄园的人员构成情况、生活情况、土地构成情况等,能够了解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并对法庭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3.通过梳理基本史实,学生能够认识西欧庄园的性质,能够归纳西欧庄园的特点,能够总结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人员构成和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作用教学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多媒体、黑板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板书设计
第8课 西欧庄园远望庄园走进庄园庄园报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位生活在中世纪欧洲的新朋友的人物图片,并让学生尝试猜测新朋友的身份:教师揭秘他们的人物卡片:朋友一姓名:阿布拉黑居住地:讷莱伊庄园身份:农奴朋友二姓名:里夫居住地:埃尔顿庄园身份:村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朋友的居住地的共同点:庄园。教师提出“他们所生活的庄园里有些什么?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等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人物图片,猜测新朋友的身份。学生阅读人物卡片,寻找他们居住地的共同点。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 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朋友的居住地,引出西欧庄园。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习更加具有指向性。
一、远望庄园 (一)发展历程教师提问学生:你印象中的庄园是什么?教师出示材料:教师结合材料和时间轴,讲解庄园兴起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兴起背景:封君封臣制。发展历程:9世纪,庄园逐渐兴起;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二)庄园布局教师出示庄园地图,让学生观察庄园地图,看一看:庄园是怎样布局的?庄园里面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林地、牧场、耕地、小溪、领主的磨坊、领主和牧师的住所、村舍和院子、教堂等,并简单介绍其功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庄园里的功能非常完整,基本上庄园里的设施就可以满足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教师出示材料:封建主只有贵重的武器和丝、绸、宝石等奢侈品,才需要从外来商人那里购买。农民则更是如此,他们除了本地不出产的盐、铁以外,其他生活必需品都靠自己生产。——刘启戈编写《西欧封建庄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庄园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是比较少的。过渡:教师提出问题:庄园里面还住着哪些人?阿布拉黑和里夫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学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庄园。学生结合材料,和教师一起梳理庄园兴起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学生观察庄园地图,知道庄园的布局情况。学生阅读材料,知道庄园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是比较少的。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教师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庄园兴起的背景,初步了解庄园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地图、解读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园的布局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二、走进庄园 (一)庄园的人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39页正文第一段,找一找:庄园里面住着哪些人?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庄园里的人员构成:领主和佃户(农民、农奴)。(二)庄园生活教师创设情境:微弱的晨光透过狭小的纸窗照射到屋内,阿布拉黑环顾着他和他的家庭赖以度过夜晚的这一间小屋。教师出示材料:房屋很简陋,立桩横梁式结构,墙壁则是填着泥土的柳条。家具仅有桌子、箱子和一二条长凳。房间里的气味一定难闻,因为这也是阿布拉黑养鸡、羊和猪的地方。靠近大门还极不协调地放着一堆气味刺鼻的肥料。——(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说一说:阿布拉黑居住的条件怎么样?(糟糕、简陋、破旧)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在房间的中央,阿布拉黑还看到一个炉子,他的妻子在这里提前准备晚饭。教师出示材料:在房间的中央,阿布拉黑还可看到一个平炉,他的妻子在这里提前准备晚饭,晚饭一般是汤或粥。当然,炉火产生的热量和烟都通过茅屋顶的一个洞孔排出去。——(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一顿好饭经常只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说一说:阿布拉黑食物的条件怎么样?(简单、糟糕、难以下咽)教师出示材料:他们(领主)吃白面包,吃奶酪,吃从森林里捕获来的猎物,吃庄园鱼溏里打上来的鱼,以及农奴献给他们的羊、猪、鸡、鸭、鹅。——(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佃户和领主的生活条件是天差地别的。(三)庄园生产教师继续创设情境:拿上劳动工具,阿布拉黑准备出门了。在去往耕地的路上,他还遇到了很多拿着铁锹、镰刀的农民。阿布拉黑来到领主的自营地上,辛勤的耕作,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犁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39页正文第二段,梳理庄园耕地的构成情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庄园的耕地分为哪两类?(领主自营地、佃户份地)2.这些耕地归谁所有?(领主)3.这些耕地由谁耕种?(佃户)教师结合三个问题,讲解庄园耕地的构成情况,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教师继续创设情境:阿布拉黑在领主自营地上辛勤耕作后就获得了一块近50英亩的耕地和一小块与其他两户共用的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阿布拉黑自己的份地迎来了丰收,收获完他准备对粮食进行加工。于是他来到领主的磨坊,“他说:我想加工一下我自己的粮食”,领主管家却告诉他“你需要缴纳使用费”。教师结合情境,讲述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的史实。教师出示材料:阿布拉黑必须向教会纳什一税,并交一笔军役税——免除军役的代价——“两块儿羊肉,8只鸡、30颗鸡蛋、100块木板和木瓦板、12块桶板、6个环箍和12只火把。”——(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讲述佃户缴纳什一税、军役税等各种捐税的史实,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还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教师继续创设情境:随着太阳落山,所有的劳作终于结束,阿布拉黑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吃过晚饭,这个家庭逐渐安静下来,但是阿布拉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得起床,并不会睡很长的时间。这就是阿布拉黑所度过的一天。(四)庄园法庭教师讲述村长里夫的故事:1278年10月末的一个周日下午,他同村的三个农民在埃尔顿的教堂庭院里拦住他,而且“竟在教堂面前用最粗俗的语言”咒骂他。他们特别提到,里夫收受贿赂,要求佃农到他的土地上收割和耕地,而且如果有人把土地廉价租给他,他会免除这些人的运输劳役。村民的这些指责使里夫暴跳如雷,不过他诉诸法律:在法庭上控告这三个村民。领主的管家主持庄园法庭并负责法庭宣判,但审理案件的是村民。里夫一案将由村民担任的陪审员进行调查,他们负责搜集证据,考察法律和习惯,作出判决并决定处罚。他们最终宣布里夫“没有触犯任何条款。”随后法庭要求三个村民付给里夫10先令的赔偿金。由于恢复了名誉,里夫迅速与他的三名被告讲和,提出只需两先令就可完全原谅他们。——(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40页、结合里夫的案例,梳理庄园法庭的概况,完成表格填写。教师出示材料: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领主享有特权,这是从来没有疑问的。但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领主侵犯村民传统权利——例如领主要求的劳役不合惯例——所有村民就会在法庭上进行抵抗。——(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侯树栋译《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里夫的案例,议一议: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1.维护庄园公共秩序;2.佃户有时也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教师结合庄园法庭,引导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还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过渡:教师:我们今天通过阿布拉黑和里夫的所见所闻,认识了西欧庄园。现在你对庄园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份庄园报告。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庄园的人员构成情况,听教师对其进行讲解。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描述阿布拉黑的居住条件。学生阅读材料,描述阿布拉黑的食物条件,了解领主的食物条件。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庄园耕地的构成情况,回答问题,听教师对其进行讲解。学生结合情境,阅读材料,了解佃户缴纳使用费和各种捐税的史实。学生听教师讲述村长里夫的故事,了解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里夫的案例,梳理庄园法庭的概况,完成表格填写。学生阅读材料、结合里夫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庄园法庭的作用。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园的人员构成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农奴的居住条件。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农奴和领主在生活条件上的差距。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园的耕地构成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情境以及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本史实,让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庄园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单位。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园法庭的概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庄园法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
三、庄园报告 教师出示报告,让学生填写横线部分,巩固基本史实:在封君封臣制的背景下,庄园逐渐兴起。庄园里应有具有,功能齐全。里面居住着 (领主)和 (佃户),他们的生活天差地别。庄园里面的耕地分为 (自营地)和 (份地),佃户获得份地的前提是 (每周在自营地上耕种三天)。佃户需要向领主缴纳各种使用费和捐税。如果庄园中发生纠纷,可以通过 (庄园法庭)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庄园究竟是什么?(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相对独立的政治单位)领主与佃户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定的契约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学生复习笔记,回顾所学知识,填写庄园报告。学生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识到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最后的结论作铺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材料:三种代表增长的声音:奶牛产奶时的低哞;铁匠打铁时的叮当声;耕地时挥动锄头的嗖嗖声。——《爱尔兰三部曲》(9世纪)教师结合材料,讲述西欧庄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并提出问题:这种增长的声音会一直延续下去吗?庄园会让欧洲进入一个繁荣发达的时代吗?教师解答问题:庄园最终在14、15世纪走向了衰落,并设置悬念:至于庄园为什么会衰落,就等着同学们在后面历史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学生阅读材料,听教师讲述庄园的最终结局,在后面历史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庄园衰落的原因。 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庄园,既认识到庄园的积极作用,又认识到庄园的最终结局。通过设置悬念,为后面的历史课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后作业 换个角度看庄园:请阅读《西欧封建庄园》(刘启戈编写)中的“封建主的统治和庄园的生活”,了解领主的生活,并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阅读书籍,从领主的视角认识庄园,并谈谈认识。 让学生换个角度看庄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庄园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一)优点1.整合教材较为合理。为了使课堂首尾呼应,增强课堂的整体性,对子目进行了调整。按照参观庄园的逻辑顺序,将本课重构为“远望庄园”、“走进庄园”、“庄园报告”三个子目。在第一子目中主要讲解庄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布局情况,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西欧庄园。在第二子目中主要讲解庄园的人员构成、庄园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庄园法庭,让学生从微观上认识西欧庄园。在第三子目中先让学生回顾基本史实,再总结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完成庄园报告的填写,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西欧庄园。整合教材之后,本课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认识西欧庄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的逻辑性和情境性也更强。2.详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由于第一子目“远望庄园”中庄园的发展历程、布局情况较为简单,学生大致了解即可,因此该部分通过时间轴加地图的方式简单处理,不重点展开。而第二子目“走进庄园”中庄园的人员构成、生活生产状况、土地构成以及庄园法庭等内容较为琐碎,且需要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土地构成和庄园法庭,因此课堂的重心会放在该部分。通过丰富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相关内容,通过回答问题、填写表格、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子目“庄园报告”兼顾课堂小结的作用,需要学生在回顾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完成认识上的拔高,归纳总结庄园的性质和特点、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该部分作为本课的难点,需要规划充足的时间进行解决。3.情境创设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欧庄园,在教学中引入两位生活在西欧庄园中的人物:阿布拉黑和里夫。在第二子目“走进庄园”中,以阿布拉黑一天的生活为例,展示阿布拉黑的居住、食物条件,讲述阿布拉黑耕作、加工粮食的故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庄园里的生活生产状况。在庄园法庭部分,讲述里夫的故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二)不足及改进措施1.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本课更多仍然是史实方面的学习,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较欠缺。比如在分析庄园法庭作用时,出示的是非常简单或者结论性的材料,不利于培养学生辨析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再比如在提问学生“庄园是什么?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的时候,由于预设性较强,总想着把学生往预设的答案引导,所以学生的思维比较受限,不利于培养学生观点表达、历史解释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精选材料,回避结论性的材料,多使用需要学生进行研读、分析、比较的材料。除此之外,在开放性问题上,多给予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空间,对不同但合理的解释予以肯定,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的多样性。2.部分问题或者结论铺垫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回答或者难以理解。比如在第一子目中,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印象中的庄园是什么?”,由于前面没有铺垫,问的比较突然,学生回答起来存在困难,找不到回答的方向。应当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进行预设,可以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比如可以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切入。又比如在讲解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每一点比较分散,且前期的铺垫、讲解不足,导致每一点结论比较突然,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材料或者增设情境,扩充该部分的内容,将该部分设计得更加充实和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解决本课的难点。3.板书设计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较为简单、随意,只写了本课的标题“西欧庄园”以及三个子目的题目“远望庄园”、“走进庄园”、“庄园报告”,这样的板书对学生梳理本课逻辑、做笔记而言并没有太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对板书设计进行再优化,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类型,例如提纲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等。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的框架和逻辑,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记忆本课知识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