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宇宙生命之谜》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宇宙生命之谜》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3 11: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宇宙生命之谜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嫦娥、磁场”等词语,认识“谜、尚”等13个生字,会写“谜、尚”等14个字;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的相关内容。(重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生命的奥秘;理解课文围绕“宇宙生命之谜”依次介绍了哪些内容。(重点)
3、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能运用所学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重点/难点)
情景导入
宇宙如此浩瀚,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迷》
文章介绍
科普文章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揭示科技的奥秘。它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确保技术内容易于理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科技知识变得引人入胜;覆盖从日常生活到前沿探索的多样化题材;并且篇幅适中,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了冗长乏味,使读者能够快速吸收和享受阅读。
作者介绍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张申碚和赵晓梅,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作品通常旨在教育和启发年轻学生,通过科学和文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中,他们通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宇宙探索的奇妙世界。
写作背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天文学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作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篇课文,目的是向小学生介绍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基础积累
谜(mí)
尚(shàng)
氧(yǎng)
倾(qīng)
揭(jiē)
斑(bān)
燥(zào)
漠(mò)
磁(cí)
御(yù)
素(sù)
盗(dào)
培(péi)
基础积累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她飞到了月亮上;
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对指南针等有影响;
抵御:抵抗、防御外来的侵袭或攻击;
因素:决定事情发展的内在原因;
培养:通过教育、训练等方式使能力或技能得到提高;
揭开: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使真相显露出来;
斑点:物体表面上颜色不均匀的小块;
干燥:缺乏水分,不湿润;
沙漠:指地面完全被沙覆盖、植物稀少的地区;
氧气:化学元素之一,是支持燃烧和动物呼吸的重要气体;
倾斜:指物体与水平面或垂直面不平行或不垂直的状态。
整体感知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询问同学或老师等方式来解决这些生字词的问题。
2、自主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确保每个字的发音准确,句子流畅。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不妨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引出下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之外可能有生命存在,因为宇宙中很多地方可能存在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三段(第4-8自然段):介绍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分析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仍在继续探索。
整体感知
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理论推测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人类仍在继续探索。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主旨是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文章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续探索的结论,鼓励读者关注宇宙生命的奥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蕴含的情感
整体感知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宇宙生命这个话题的吸引力,引发人们对未知的强烈好奇。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体现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的无限好奇。
对宇宙生命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整体感知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1971 年,美国发射的‘水手 9 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这句话中,“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 体现了火星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性,而科学家们利用探测器进行观测并拍摄大量照片的行为,展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努力和智慧。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以及运用先进科技手段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伟大和神圣,从而产生敬畏之情。
对科学探索的敬畏之情
精读课文
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
列数字:这是一种通过提供具体的数据、统计或数值来传达信息的方法。数字可以直观地展示事物的规模、比例或变化,使读者能够快速把握信息的核心。例如,在介绍地球的直径时,可以列出数字:“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42公里。”
作比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概念。比较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类比的。例如,为了说明太阳系的大小,可以这样比较:“如果地球是一个乒乓球,那么太阳就像是一个大型健身球。”
精读课文
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
举例子: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或案例,可以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易于理解。例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也可以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科学实验。例如,在解释什么是光合作用时,可以举例:“就像植物通过叶子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一样,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分类别:这种方法是通过将复杂的信息或事物按照类别或特征进行分组,使读者能够更系统、更清晰地理解。分类可以帮助读者识别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例如,在介绍动物时,可以根据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类别进行分类说明:“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乳腺的温血动物,如猫、狗和人类;而爬行动物则是冷血的,皮肤覆盖鳞片,如蛇和蜥蜴。”
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精读课文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火星的干燥程度,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火星与地球相比较
精读课文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
精读课文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 23 小时 56 分 4 秒,火星自转一圈是 24 小时 37 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 66 度 34 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 66 度 1 分。”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地球和火星自转时间以及自转轴倾角的情况,同时将两者进行比较,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为探讨火星可能存在生命提供了依据。
精读课文
“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生命起源的条件分为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以及足够的光和热四个方面进行分别说明,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让读者对生命起源的条件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
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
逻辑严密的结构
2、分析问题
3、得出结论
开篇提出核心疑问,抓住读者兴趣。
从理论和实际探索深入分析。
尚未找到,仍在探索。
精读课文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列数字
2、作比较
3、举例子
4、分类别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课文小结
课文围绕“宇宙生命之谜”,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续探索的结论,介绍了宇宙生命之谜的相关内容。
课文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课文内容
课文主旨
课后作业
请运用所学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单用一种,也可以多种一起使用。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收获。
作业一
作文二
思考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下节课进行讨论。
作文三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