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13 16: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曾有位鲜卑族帝王向汉文化学习,将自己的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他是
A.北魏孝文帝 B. 成吉思汗
C. 忽必烈 D.乾隆帝
2.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严惩贪污受贿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4.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5.以专题的形式统揽历史阶段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下列历史阶段可包含在专题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中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6.“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方生产发展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贞观之治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7.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8.江山代有人才出。下列人物或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正确的一项的是( )
A.孟子-孔子-董仲舒-朱元璋
B.汉武帝-汉高祖-曹操-唐太宗
C.商鞅-岳飞-杨广-刘备
D.武王伐纣-统一度量衡-颁布推恩令-澶渊之盟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10.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1.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在
A、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 B、公元前三世纪三十年代
C、公元二世纪二十年代 D、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
12.与右图所示历史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围魏救赵 D.文景之治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14.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的课题研究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证实曹操并非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曹操是
A.魏国人 B.东汉人 C.吴国人 D.蜀国人
15.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
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7.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人物的故事,下列人物与成语连接错误的是( )
A.孔子——因材施教 B.越王勾践——问鼎中原
C.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D.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在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第II卷(非选择题)
19.材料解析:(10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
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
20.材料一: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 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改革或变法代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思想观点 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4)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商君”是谁?结合课本说出其主要措施,指出这个历史事件的性质。
(2)据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两次改革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南朝《宋书》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二中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三,谈谈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然操遂能克绍”是指什么战役?
(2)从文中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这个谋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
(3)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历史上把这一故事叫什么?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B
6.D
7.C
8.D
9.A
10.C
11.D
12.A
13.C
14.B
15.B
16.D
17.B
18.C
19.(1)齐桓公;管仲。
(2)推行县制,奖励生产。国家富强,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3)北魏孝文帝。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促进民族融合。
(4)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2)北魏孝文帝;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法家;韩非
(4)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1.(1)商鞅变法;商鞅或公孙鞅;
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北魏、鲜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22.(1)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
(2)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
(3)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3.(1)官渡之战
(2)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3)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