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3 19: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一是没有想到会败给东瀛小国的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的条件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898.6—1898.9)
课程目录
戊戌变法的背景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背景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3月,全国各省举子入京参加会试。
但此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得知此消息的各省举子有何反应呢?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序幕:
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考的举子叫做公车。“公车上书”意为“举子上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序幕:
材料: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这里所谓“变官制”,就是要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器物
制度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壮大变法力量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三原
蜀学会 成都
创办报刊
宣传维新思想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三)发展
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课程目录
戊戌变法的爆发
——百日维新

光绪帝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1897年11月13日
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
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
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朕不甘做亡国之君!
变法图强!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农历戊戌年)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根据教材内容,指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变法的影响。
变法内容 变法影响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旧读书人
旧官僚
八旗兵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结合材料,说说帝后两党对待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在夺权乱政。帝后之争趋于白热化。
9月5日,擢升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军机处章京。负责草拟变法法令。
变法内容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
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1898年9月18日(变法第100天)
慈禧太后亲信荣禄调集军队进京。
1.你派兵包围颐和园并杀死荣禄
2.我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魂飞天外”
袁世凯转而向荣禄告密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变法第103天)
太后直抵寝宫,召上怒曰:‘我抚养余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忽?’
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遂传懿旨以上不能理万机为词,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回到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宫,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废除变法诏令,下令拘捕变法领袖,并宣布再次垂帘听政。
6.11—9.21,历时103天,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二、戊戌变法的爆发——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
戊戌六君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于狱中题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临终言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你从中领悟到了谭嗣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课程目录
评价戊戌变法

三、评价戊戌变法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脱离人民群众
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三、评价戊戌变法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这场改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发动这场运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或正在形成之中,而参与改良运动的又多限于它的知识分子,这就使得改良派的力量十分单薄。”
——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
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力量弱小
材料四: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三、评价戊戌变法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五: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便甘冒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力威胁。其实袁世凯早就收到荣禄的赏识,而且是一个狡诈多端的奸雄。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评价戊戌变法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笔记】
脱离人民群众;
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顽固派实力强大,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维新派力量薄弱,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启示:①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变法要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评价戊戌变法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
材料一: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启蒙性)
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课堂总结
序幕:
背景:
目的:
公车上书(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发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
结果:
戊戌政变——失败。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高潮:
百日维新
影响:
爱国、进步、启蒙。




知识拓展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不过规模非常有服,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子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1900年,梁启超回忆起戊戌变法,作《少年中国说》
2.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 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长剧中的一首序曲,具有伟大的、深远的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它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
B.它结束的标志为“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它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上层集团的支持
D.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慷慨就义,他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