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信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
A.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2.南斯拉夫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多元化”
D.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4.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落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起来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结束了它69年的存在历史。这一事件标志着 ( )
A.多极格局的开始
B.社会主义的失败
C.美俄矛盾的缓和
D.两极格局的终结
5.有学者评论说:新加坡地处世界大国冲突中心,它很注意处理同邻国以及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并不断吸引外国资本产业及人才。该学者认为,新加坡经济发展 ( )
A.有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B.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C.利用了独特的地缘环境
D.不具有可持续性
6.1947年,杜鲁门提出干涉别国内政的全球扩张政策;1969年,尼克松提出美国收缩战线、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1981年,里根提出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这些政策的调整( )
A.见证了两极格局的演变 B.延缓了冷战局面的结束
C.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冲突 D.反映了美国实力的变化
7.1949年11月,美国组织美、英、法、日等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83年美国成立“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其唯一职责就是对苏联获取技术行动进行跟踪,了解苏联的经济需求。两个“委员会”实质上是( )
A.冷战向经济科技领域的延伸 B.对西欧进行经济控制的工具
C.维护其经济垄断地位的手段 D.对社会主义实行禁运的组织
8.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9.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 )
A.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10.美国全国妇女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成立后一直到21世纪初,组织了大量的争取妇女权益的游行示威活动。这说明( )
A.美国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B.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
C.美国妇女已经获得了普选权
D.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无法缓和
1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2.“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3.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1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导致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两极分化加重 B.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C.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D宏观调控严重失控
15.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 B.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
16.下图人物是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下列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B.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D.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发展经济
17.《英国和英帝国危机》中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为扑灭大火,英国( )
A.强化殖民统治 B.镇压印度独立运动
C.承认印度独立 D.解散英联邦
18.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 118 17.6
2000 1 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 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D.国家干预开始出现
19.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 ( )
A.修筑“柏林墙”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古巴导弹危机 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20.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以上均摘编自[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两国形成外交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 “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苏联为应对美国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 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这与核恐怖平衡状态下的“危机控制”有密切关系,故选D项。
2.D
【解析】
南斯拉夫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选D项。A项是赫鲁晓夫的主张,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举措,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举措,均排除。
3.A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考虑苏联实际,经济改革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中国改革开放则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故A项正确。
4.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苏联此时已经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故D项正确;多极格局到今天还是一个趋势,当然也就没有“开始”一说,A项错误;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B项错误;美俄矛盾是否缓和,仅从苏联解体不能推知,C项错误。
5.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对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并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使自身经济得以发展,故C项正确;世界大国冲突中心不是什么有利的国际环境,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世界大国冲突,A项错误;新加坡经济发展具有外向性,B项错误;新加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持续性,D项错误。
6.D
【解析】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推行全球扩张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实行战略收缩,而到了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恢复提出“以实力求和平”,不难看出美国实力的变化影响其对外政策的转变,故选D项;1947年两极格局还未形成,排除A项;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排除B项;美国调整对外政策是基于自身实力的变化,与美苏之间的冲突加剧无关,排除C项。
7.A
【解析】
据材料,1949年美国“组织美、英、法、日等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在经济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1983年美国“成立‘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其唯一职责就是对苏联获取技术行动进行跟踪,了解苏联的经济需求”可知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对抗进一步升级,说明美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极力与苏联竞争,反映了冷战的扩大,故选A项;据材料“巴黎统筹委员会”和“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都是美国针对苏联国家采取的措施,非为针对西欧,排除B项;两个“委员会”重点关注战略物资和科技,是冷战的表现,排除C项;据材料“‘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主要负责技术跟踪,说明此时期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敌对,并非禁运全部货物,排除D项。
8.D
【解析】
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先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到非洲的独立,无法体现其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排除A项;材料强调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与美苏争霸无关,排除B项;“彻底”的表述太过绝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才彻底崩溃,排除C项。
9.C
【解析】
材料中福利支出和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增多,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中仅能看出福利增加,无法得出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英国不是世界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仅可知英国福利支出变化,无法看出英国的国家财政状况,排除D项。
10.A
【解析】
美国全国妇女组织长期组织大量争取妇女权益的斗争,正是美国妇女受歧视现象长期存在的客观反映,故A项正确。妇女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是妇女运动斗争的目标之一,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游行示威,不是普选权,故C项错误;无法缓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正确;B不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排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科教兴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排除C、D。
12.C
【解析】
题干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大多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南斯拉夫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故选C项。
1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B项正确。
14.C
【解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表明当时英国减少了福利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福利政策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并且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西方国家逐渐减少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B项错误;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观调控严重失控,故排除D项。
15.A
【解析】
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形成,故A项正确。
16.B
【解析】
本题考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符合美国总统里根,排除;C项说法符合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排除;D项说法更符合二战后的新加坡、韩国,排除。
17.C
【解析】
材料指的是二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此英国通过了《蒙巴顿方案》,承认了印度的独立,C项正确,排除B项;二战后西方的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排除A项;解散英联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C
【解析】
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9.C
【解析】
从材料“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可以看出这是因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危机,美苏双方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C正确;A并未发展到接近核战争的边缘;B、D与核战争无关。
20.C
【解析】
“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与材料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相符,有利于改善了民众生活,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等等,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与材料中“农庄”仍是公有制集体农庄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等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是实行而非“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排除B项;承认市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中“1958年”的赫鲁晓夫改革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
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2)图一:两极格局解体。图二: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际力量。
(3)历程: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到加强。
22.(1)新的极权主义: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外交目标:谋取世界霸权。
(2)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成立经互会和华约。结果:两极格局形成。
(3)力量: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