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共25张PPT)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08: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专题导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 阶级 文明 文化
culture civilization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
各国通过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
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长期演进的结果。
专题导语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2013 年,第 14-15 页。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千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
——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早期国家
尽管强制性公共权力的产生以社会的不平等为前提,但依然是一个合理的运动过程,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问世的 。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导语P1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宰相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秦-清)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0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02. 秦朝的政治制度
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P3历史纵横: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 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秦·郡县制
左图右史:政治制度的变迁
商·内外服制
外 服
内 服
西周·分封制
秦·皇帝制
秦·中央集权制
补充归类:先秦至秦的国家治理还有哪些?请补充图文,并按一定标准归类,说明归类标准。
秦·廷议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书制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梳理建构:中古制度的演变
补充归类:先秦至秦的政治制度还有哪些?
请补充图文,并按一定标准归类,说明归类标准。
P2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和宗法制。
P3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世袭制
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原始民主传统
结合教材与高一所学归纳:先秦到秦,哪两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出现体系化变化?
为什么?
观察分析:先秦到秦政治制度,如何变化?变化趋势?
史料1: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cuī )。”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
历史解释
史料3: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宗法制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地方的政治统治
权力继承问题
血缘关系
礼乐制
权力认同问题
生活化表现
分封制
分封制:“封邦 建国”(封建)
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权利与义务:一是权利: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二是义务:服从周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选必ⅠP3)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一体。 (纲要上 P7)
血缘纽带
家国一体
贵族政治
等级森严
结合教材与高一所学比较: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比较有何明显差异?
贵族政治
差异1:先秦时期政治是以血缘为纽带,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而秦朝是各级官员君主任命、不得世袭的封建官僚政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
家国一体
礼乐制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心
历史解释
史料1:“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司马迁《史记》
史料2: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问1:材料1-2描述的制度对地方管理有何区别?体现的趋势?和秦朝的差异?
史料4:(公元前707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问4:史料3中的故事说明了分封制存在什么问题?带来什么影响
结合教材与高一所学比较: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怎么变化?和秦朝有何明显差异?
区别: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3;中央对地方管理有所加强。
差异:但中央并未真正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通过郡县制实行垂直管理,实现了中央集权。
史料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问2:商周政体中的君权与秦朝后君权有何差异?
差异2:商周时君权受到原始民主传统制约,而秦朝君主进一步集权,皇权独尊。
历史解释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坐大,地方割据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先秦何时出现政治治理的转型,其主要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P2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和宗法制。
历史解释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一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表现: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变式:春秋战国君主权力加强的背景(古代政治制度演进趋势)
P1导语: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长期演进的结果。
中央直接任命
皇 帝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典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中央集权,垂直管理;

郡守
郡丞
郡尉
监御史
县或道
县令
县丞
县尉
乡、亭、里
三老、啬夫、亭长等
地方长官自行任命
家国一体,皇权独尊;
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秦建立了怎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其继承和创新分别是?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政务纽带——文书行政系统
睡虎地秦墓竹简
结合教材与高一所学比较:秦朝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比较有何明显差异?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摘自(清)谭嗣同著《仁学》
材料二:秦文化推进的历史创造,最显著的成就是大一统高度集权的秦帝国的缔造。秦虽然短暂,却为中国社会历史文明进程确定了一个强固的政治体制范式。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等,此后两千多年长期延续下来。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P2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4.如何辩证看待“百代都行秦政法"
含义:①专制主义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民主政体相对,强调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矛盾:①皇帝与宰相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
②消极:容易导致腐败和暴政,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注:秦朝是正式形成期,但是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开始过渡转型。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试排序)




1324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
西汉



皇帝
内阁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礼部
军机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
三公九卿制
武帝设中朝
光武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两府三司制
一省主政务
废相设内阁
雍正军机处
两汉
魏晋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秦朝
趋势:中间偶有反复,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该漫画是否符合君臣关系演进的历史趋势?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P 5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探究分析:
君权与相权为何博弈,帝王削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原因:丞相位高权重,相权的存在对君主专权有制约,君主不满大权有旁落的风险。
手段1:重用位低的亲信,架空丞相的权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
探究分析:
君权与相权为何博弈,帝王削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手段2:从制度层面上,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
(纵向)从办事流程上分割相权
(横向)从职权范围上分割相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
5、指出隋唐三省、宋代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主要职能。
6、简述三省六部制确立的影响。★
影响:
①性质地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纲要上P41)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特点: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选必ⅠP5)
③作用: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按时间先后排序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什么?
1423
西汉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推恩令”、分十三州,设刺史
西汉:内轻外重、干弱强枝
唐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问题: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宋变化:①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②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③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
④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⑤设通判
宋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明清变化
①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行省权力),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巡抚为一省长官,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征
1、二级制和三级制是主体,县设置最稳定,州的地位由高到低演变。
2、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地方行政体制也应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学习聚焦P4)
3、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
封邦建国,天下归周,贵族政治;
郡县制度,天下归秦,官僚政治;
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分治;
唐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难治;
杯酒释权,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行省制度,中央外派,天下大治;
明废行省,三司分权,督抚治疆。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怎样看待行省制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行省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行省始终带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故元朝的中央政府能对各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元朝行省只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但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
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权重却未见与中央离心倾向,应与元朝政治统治中的民族色彩有关。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有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摘自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从形式上看,行省制及其带来的中央集权模式来自蒙元统治者对帝国疆域军事控制的偶然行为,实际上其背后又隐藏着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展历程的必然抉择。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摘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两宋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外朝制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政体决策: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国家结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断削弱
框架展示
框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