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08: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LOGO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四、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 战国:商鞅变法(秦国)
(1)背景: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原因。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使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 艺文志》
商君之法与商鞅之死
商鞅所变之法与商鞅的死有何关系?
1、为何秦国贵族要商鞅的命?
2、为何旅店不敢收留商鞅?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为何秦惠文王在处死商鞅后,沿用了商鞅之法?
2.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征伐不断
(五胡乱华)
前秦短暂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速崩
战乱频繁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前秦
长安
鲜卑族拓跋部建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
思考:结合背景,思考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1.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措施:
A初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
(1)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2)均田制:
材料: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
(经济上)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c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d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e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a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b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3)(政治上)三长制
(4)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B后期: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庆历新政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财用的目的。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均输法(合理采办物资)
青苗法(向农民提供贷款)
免役法(出钱代替劳役)
市易法(平抑物价)
方田均税法(清查耕地)
强兵:保甲法(训练壮丁)
保马法(民间养马)
育才:改革科举(选拔俊杰)
改革的措施怎样?结果却是如何?
北宋王安石变法——结果
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元佑更化”。
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竟借新法聚敛钱财,新法完全变质了。
诗境、心境、时运
——家国天下的义勇担当与苍凉悲悯!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复相后
半年再遭罢免,后黯然隐退
请在此输入标题
张居正改革——背景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
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项 目 措 施 作 用
政 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②蒙汉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①国家税收增加;
②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一条鞭法
张居正改革——内容
请在此输入标题
张居正改革——结局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