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08: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科举制影响
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
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单元导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单元导言
獬豸
(xièzhì)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
Q:演变历程?演变趋势?
时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演变趋势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血缘(贵族政治形成)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举荐制、军功爵制
主体:察举制
(常科+特科)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才能、军功
乡里舆论评价、为官能力
德 才
家世、道德、才能
考试成绩
重法吏
补充:积功劳为官、
征辟、太学
一、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推荐品评→考试选拔,渐趋严密、科学
选拔标准:家世门第→才能学识,渐趋公平、公正
选官范围:贵族→平民,渐趋扩大、开放
选拔原则:随意、主观→制度、客观
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时代 官员考核 监察制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


宋 也有严格的标准
元 /


上计制:县、侯国基本情况上报→郡国汇总、计簿→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秦)、十三州刺史(汉)
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吏部掌考核;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员派员上报或中央巡察
御史台(御史大夫)
为最高监察机构
吏部掌考核;以德、才为标准分九等以确定升降
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地方:全国分十道监察区巡察
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巡察
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等
考满+考察 张:考成法
都察院+六科(科、道)
厂卫机构
考课(京察、大计)
科道合一、停止巡察
密折奏事
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
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等不法行为
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 外省官员 1、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曹魏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选官标准各是什么?(13分)
2、隋唐科举制分为 和 两种,后者每年举行,其中 和
最爱社会重视;两宋“取士不问 ”;明清科举分为 、
和 三级,考试从 中命题。(9分)
3、科举制的意义是什么?(4分)
1、西周:世官制,血缘;
春秋战国:举荐、军功爵制,才能、军功;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向官吏学习律令;
西汉:察举制,舆论评价、为官能力(品德、才能);
曹魏: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
2、制举、常举、明经、进士、家世、乡试、会试、殿试、四书五经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完善。
时代 官员考核 监察制度
秦汉





中央: ;
地方: (秦)、 (汉)

考核; 、 为标准;分 等以确定升降
地方上划分 为监察区、
合一
地方上有 、 。
/
有 和 两种
主要有 和 全称 。
为最高监察机构,
全国分为十 监察区
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 、 。
并入 、停止 做法
/
秦汉:上计、御史大夫、监御史、十三州部刺史
唐:吏部、品德、才能、九、御史台、道
宋:路、台諌
元: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考满、考察、都察院、六科、科道
清:考课、京察、大计、六科、都察院、派御史巡按各省





自荐
毛遂自荐
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秦国军功爵
一、选官制度
Q:春秋战国有此转变的原因?
才 能
军 功
此后,世官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选官制度



①定义:汉武帝时期,由郡、国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自下而上)
②程序:地方官考察后推举 → 策试贤良 → 为官或提拔任用
③科目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明法
讲求孝行、廉洁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孝廉不满四十不得举荐。按州郡人数比例举荐,二十万人,每年举一人,不足则两年一举,不足十万人则三年一举。
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
有具体标准
但无固定时间按需随时选拔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一、选官制度





Q1:曹魏时期创立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Q2: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关系?
Q3:九品中正制运行程序?
Q4:九品中正制曾起过的历史作用?
后为何被废弃?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唯重家世
程序:
设置中正 → 品评人物(根据标准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称为“状”) → 吏部按品授官。
阶级固化
朝代 表现(纲要上P40—41)
隋朝 (开创) 隋文帝 废除____________,采用 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___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 (发展)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唐玄宗 任用__________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隋唐
①科举制作为选官新制度
②废除了地方官员自辟属官的做法,一律由中央任命
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Q1:科举考试科目设置?
Q2:科举制运作流程?
Q3:科举制的特点?“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有何进步意义?
Q4:隋唐科举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参加科举→成绩合格→吏部诠选→正式任官
受到门第身份、社会舆论、人际背景等因素影响较大
①评议人物→考试招考——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
②士族垄断官位→取士权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他荐→自由报考——扩大了用人范围,使社会中下层的人能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阶级流动;
④家世→成绩(才学)——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⑤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现?
1.更开放:面向全社会开放,“取士不问家世”
2.更公平:严格考试制度,糊名与誊录
3.地域均衡:北方地区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隋唐
创立并发展
两宋
进一步完善
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糊名与誊录制度
4.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隋唐
创立并发展
两宋
进一步完善

时断时续
1905年
清末新政
废除
明清
走向僵化
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①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
②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县试、府试
童生
院试
秀才
乡试(秋闱)
明清时期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举人
会试(春闱)
贡士
殿试
进士
第一名称解元
第一名称会元
第一名称状元
小三元
大三元
案首
二、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十三州部刺史
刺史级别不高,官秩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樊树志《国史概要》
Q1: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州刺史制的特点?
①品级不高(以小监大)②权力很大(位卑权重)③代表中央(皇帝)巡视郡国
前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东汉后期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
Q2:分阶段认识州刺史制的影响?
二、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