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读万卷书
HUIZHOUWENSHU
丝绢案始末
【明】程任卿 輯
起因:
隆庆三年(1569),歙县人帅嘉谟发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缴纳税粮中除正税外,还有一笔8780匹的“人丁丝绢”税。
虽然《大明会典》记载徽州府以往每年缴纳八千七百八十匹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146两。只有歙县的账簿上有“人丁丝绢”税目记载,与徽州府上缴南京承运库的数目相同,而其他五县的账目上都无此税目。
——据《丝绢全书》整理
隆庆三年
(1569)
帅嘉谟发现问题
隆庆四年
(1570)
帅嘉谟呈文
要求六县均摊
万历三年
(1575)
双方激烈争辩
万历四年
(1576)
户部决断
——据《丝绢全书》整理
歙县VS其余五县
户部决断
户部便根据“一条鞭法”的均平方案,算出歙县确实单独负担了额外的一笔人丁丝绢,这下其他的县又不干了。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的推官联合出台解决方案:人丁丝绢由歙县独交,但是从四司银、砖料银、军需银等杂派均平银中,减去5000余两,分摊给其他五县。兵备副使冯叔吉将方案修改折中了一下方案,将摊派5260两改成3300两。南京户部批准后上报朝廷,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批准。
——据《丝绢全书》整理
不同 征收项目
征收次数
征税形式
相同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户税和地税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统一雇人
夏、秋两次
赋役合并,减少征税次数
以实物为主
征收白银
①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隆庆三年
(1569)
帅嘉谟发现问题
隆庆四年
(1570)
帅嘉谟呈文
要求六县均摊
万历三年
(1575)
双方激烈争辩
万历四年
(1576)
户部决断
——据《丝绢全书》、《徽州府志》整理
万历五年
(1577)
徽州民乱,官府镇压
万历七年
(1579)
出台最后方案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此后,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后启摊丁入亩
行万里路
WANLILU
古代赋税演变
北京
税务博物馆
台儿庄
中国运河税史博物馆
西安
陕西历史博物馆
武汉
湖北省博物馆
黄山
税务博物馆
南京
税收博物馆
朝代 赋役种类/制度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初唐
唐中 后期
宋
元
明
清
回顾课前预习:整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过程。
田赋、人头税、徭役
口赋、算赋、财产税、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
募役法(王安石变法)
租调制(北)
两税法(南)
“科差”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传承中变革: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步被废除。
——教材92页学习聚焦
概括演变趋势。
按人户收税→按土地收税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取消人头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改革的直接起因都是化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满足朝廷开支的燃眉之急。所以不管是按人头收,还是按田亩收,不管是收粮,还是收银,其最终负担都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其主要措施最终也是把前面的苛捐杂税加以合并、简化。
——韩部善《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选必一教材P97
【课后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地主
国家
百姓
无法解决
原因
目的
意义
趋势
社会财富的分配
土地兼并加剧
商品经济的发展
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维护社会稳定
地主
国家
百姓
无法解决
原因
人丁
实物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财产
货币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封建土地私有制
社会财富有限
意义
地主通过土地兼并的方式侵夺财富
趋势
国家治理
社会财富的分配
【课后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