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00: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八上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最后一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明白《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课三大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严重后果。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意识也增强,面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不喜欢灌输式的课堂。此外,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因此本节课将创设具体情境,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通过教师引导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让学生得到较强的课堂参与感,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史料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并通过对于义和团运动这一场爱国性质的反侵略活动的学习,加强家国情怀的熏陶。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能通过史料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能体会义和团运动抗击侵略的爱国情怀。(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能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学习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以及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逐步变化。(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二)教学难点:全面看待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影响
板书设计
案件——义和团运动真相——中外联合绞杀后续——《辛丑条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案件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展示一幅画,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画,画中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正在抬头往上看,大家猜一猜他们在看什么呢?揭晓答案:他们正在看的是14颗挂在墙上的血淋淋的人头接下来请同学们化身名侦探,解密14颗人头案件背后的真相!作为一个有经验有逻辑的侦探,你应该如何破译这个案件呢?首先应该干什么呢?确认死者身份排查嫌疑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谁与死者具有矛盾从而存在杀人动机,并需要收集资料找证据)揭露案件真相总结陈词(找出凶手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总结案件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和思考:从样貌和穿着等细节分析画中人并非中国人,头脑风暴,发表看法:国旗、城墙、人等等 创设案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案件为线索串联本课内容以破案步骤的形式展示目录,引导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
确认死者身份及生前主要活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你来到此时的案发现场:1900年的山东青岛通过走访,你发现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聪明的你很快意识到这与受害者有关1.结合民谣,教师讲解义和团的由来2.结合教材揭帖,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局限、性质等知识点提问:①揭帖的前两句说明义和团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谁?(外国人,说明兴起的原因)②为什么义和团认为平定鬼子不难?(认为信仰真诚,刀枪不入,说明带有迷信色彩,此为局限一,结合义和团团牌“神助民兵”的细节、拆毁电线杆等史事和“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局限)③虽然义和团运动存在一些局限,但我们需要全面看待。结合你对义和团的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抵抗外来侵略,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紧跟教师引导,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排查嫌疑人——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背刺 通过我们对死者活动的分析,你迅速将嫌疑人锁定在谁身上?让我们来分析他的杀人动机。嫌疑人一:八国联军①镇压义和团运动(侵华直接原因)②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侵华根本原因)分析完动机,我们需要搜集相关证据来推理事情的经过。教师展示相关地图、图片等史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京津地区形势图注意绿色箭头八国联军入侵和败退路线——受到义和团阻击图片上天津冒烟——说明受到进攻图片上英国公使馆建筑防御工事——受到进攻皇帝宝座上坐满外国人——北京失陷提问:皇帝哪里去了?太后西狩,并下了两道命令凭借你侦探敏锐的嗅觉,你意识到事情进展到这里,谁也有可能是杀人凶手?(二)嫌疑人二:清政府清政府的杀人动机在哪里呢?摆脱挑起战争的责任(俗称甩锅)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史料,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以及清政府对于义和团态度的转变 通过推理的过程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与历史解释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三、还原案件、追踪后续——义和团遭中外联合绞杀、《辛丑条约》签订 挂在墙上的14颗义和团的头颅载于(法国《小日报(副刊)》),1900年八国联军在各地全力剿灭义和团,在慈禧下令后一些清朝官员为了讨好联军也大肆屠杀义和团。所以分析到这里,我们的案件凶手到底是谁呢?只有一个吗?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外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的。图为清朝官员在八国联军监督下处决义和团。当时时代的悲哀是外国人看着中国人杀中国人。过渡: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又发生了什么呢?播放列强侵略的视频案件后续:1901年,清政府同11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另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签订《辛丑条约》。请学生结合课本将条约内容按照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项进行分类,并分别思考其影响。 与老师一起还原案件,掌握义和团运动受到中外联合绞杀的史实;观看视频,体会列强侵略的本质;阅读课本,思考并掌握条约的具体和整体影响 通过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者却惨遭中外联合绞杀的事迹以及外国侵略者进入北京后烧杀抢掠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
四、回顾案件、总结陈词——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近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思考一下:为何中国不像印度等国家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呢?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回到义和团运动解读其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在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等战争中表现了中国军民血战到底的气魄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谱写了近代史中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能够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 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件推理的形式学习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等内容。最后让我们通过时间轴的形式总结归纳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紧跟老师步伐,回忆所学,形成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大单元概念
教学反思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课时不够,可以增加0.5—1个课时,不然容易前面内容花费时间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在情感落实上可以再注重一些细节,比如分析《辛丑条约》内容时放大东交民巷的图片,这是中国人的地盘,里面却没有一点中国人的痕迹,从而让学生理解“国中之国”,引发学生共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