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旨在启迪民众的运动。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促进新思想、新文化广泛传播,本课重点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此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历史学科学习,已经具备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部分学生通过《觉醒年代》的观看对该段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在教学中多采用历史史料,从细节入手还原较为真实的新文化运动,为学生提供多种视角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多元史观。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讲解时代背景,理解为何要在思想领域启迪民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从而说明新文化发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2.历史解释:通过相关史料和相关史实讲解“新文化”、“新道德”、“民主”、“孔教”等历史名词,理解正确的历史概念,进而能够运用历史术语进行合理解释;3.史料实证:运用多样化的史料,例如文字史料,出土文物,视频资料等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从材料中发掘历史背后的含义与影响;4.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的运用将各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5.家国情怀:通过讲解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启发民众方面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动员工农阶级为中国国家命运奋斗的事迹,感受爱国知识分子博大胸襟和为国家寻找出路的勇气,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越挫越勇,为国家前途上下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标志1.兴起 代表人物 阵地 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2.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性3.评价 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各个阶层都纷纷寻找救国富强的道路,在19世纪的60-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在器物层面开展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启戊戌变法,企图从制度层面变革中国,但由于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也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民主共和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这种情况下,1915年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展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变革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又会从哪个方面去改变中国社会,接下来我们从兴起、内容、影响三方面具体学习新文化运动。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知新,与之前所学知识形成线索。
一.冲决网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师:出示袁世凯祭天祭孔活动图片以及军阀纷争造成后果表格,请学生总结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生: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在袁世凯死后,各个军阀纷争不断,造成政治混乱,军阀割据的局面。师:出示材料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提问:当时袁世凯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怎样的方针?生:袁世凯想要尊崇孔教,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潮流)师:出示图片提问:部分百姓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生:百姓处于愚昧麻木状态。师:面对此种社会状态,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应该要从哪一方面改变?材料1: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得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材料2:青年之自觉,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李大钊《青春》生: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师:于是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并将社址定在上海。第二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将社址迁往北京。各类体现新思想的文章发表其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大都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委任陈独秀作为北大文科学长,北大秉持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少知识分子聚集于此,于是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之二。 根据材料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历史图片信息,提取历史信息学生根据史实材料分析当时的社会状态。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二、破旧立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师:一本杂志承载了新思想的传播,通过节选几篇文章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出示材料:“一个贞烈的女孩子,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父亲将她关在屋里。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让她殉节。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师:阿毛的事件不是时代个例,而是当时千万个妇女可能会面对的情况,思考一下,阿毛是怎样去世的?生:她是被活生生饿死的,但并不是因为物质匮乏吃不上饭饿死的,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道德对其父母的束缚,为了所谓的“名声”饿死的。师:非常不错,这也表明这些封建的旧思想能够夺走人的性命,旧道德草菅人命,针对此,新文化运动批判什么?生: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化。师:出示材料: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药》·鲁迅·第六卷·5号提出问题:作者认为为何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为什么百姓要买人血馒头?生:“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是其原因,皇帝是专制的,而不是听从百姓的,缺乏民主思想;人血馒头治病也是因为百姓不够了解科学知识,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师:对此,知识分子提倡什么?生:提倡民主与科学,尊崇德先生与赛先生。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文人,你怎么宣传这些思想?生:我会演讲、写文章发表到书刊上。师:演讲是口耳相传,百姓即使没有接受教育也能听懂讲的什么,但是写文章如果没有接受教育的百姓却不一定能看得懂宣传的是什么,因为当时撰文采用文言文的形式,颇为晦涩,于是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什么?生:主张采用白话文作为语言形式。师:掀起了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后期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学生根据书本内容结合材料分析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三.廓清蒙昧--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师:这场运动最终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出示材料:“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提问: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是?生: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女性意识觉醒并有意识反抗旧道德。师:除此外,通过两份调查统计表分析对中国人民有怎样的影响?出示材料:生: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师: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国家的主任,民族意识有所觉醒,影响了一大批的学生,对之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师:但新文化运动也并非全是积极层面的内容,阅读以下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生:贬低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否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师总结: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片面且偏激。 根据材料分析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分析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层层深入,以当时真实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时代,本课史料运用较多,本意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可能会忽视学生在本阶段的知识能力与兴趣点,因此需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分配。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