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00: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学情、课标、课程内容、主题等,在史实讲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辅助采用图片、文字等史料,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本节课的具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在磨难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出了什么精神?这些问题都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经历什么选择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为思路,将主题确立为“转折成长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二)教学内容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第一子目是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已经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遵义会议。第二子目过雪山爬草地,讲述了艰难的红军长征过程,以过雪山和爬草地为代表,强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等事迹。第三子目为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讲述了红军长征的结果和意义,三大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也铸成了长征精神。因此,本课主要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在此过程中遵义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意义,长征也使得中国共产党蜕变、成长和成熟。因此,将该主题确立为“转折成长之路”,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感悟到革命先烈勇于斗争、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本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新践行革命新道路的史实,体现独立探索指导革命新道路的关键及重要性。(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二上学期的年级学生,经过前面阶段相关内容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了解,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以及长征过程艰难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遵义会议缺乏了解,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理解程度不深。
教学目标
通过国共人数对比图,了解我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实力差距,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导致长征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共产国际的指挥脱离了中国国情,明白国家道路要符合国情需要,而遵义会议是重新回到了我国国情。(唯物史观)(本课重要培养素养1)通过图片和时间轴,知道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感受长征过程的艰难。(时空观念)通过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原因和途中的艰险,并用口述材料、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和影像材料等分析出长征的意义,感悟征精神和对今人的启示,加深爱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重要培养素养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意义、长征的意义和精神。(二)教学难点长征的背景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口述材料、视频材料、实物材料、智能工具(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图示法、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过程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转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用一位西方传教士跟随红军长征后写的自传引入本课。提问:传教士薄复礼对红军的认识从“敌人”到“朋友”。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让他对红军的态度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转变。 学生对传教士薄复礼对红军态度变化产生好奇心。 通过西方传教士对红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学生对红军长征产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兴趣。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一)原因师:自1927年8月1日起,我党的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了起来。提问:那这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1927年8月1日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工农红军有了很大发展。十几块苏区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红军总数发展至近30万人。——《读懂长征》是:于是,蒋介石先后对苏区发动了五次围剿。1933年,蒋介石调集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出示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对比柱状图,提问,从此表中,我们能看出国共两党的实力差距如何?师:在实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主的党中央采取了适合实际情况的战术,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共产国际派来了不熟悉中国国情的博古李德,他们要求和国民党“硬碰硬”,而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集结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结果是什么呢?师:1933年,蒋介石调集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通过这个表,同学们能很明显看到,我党与国民党的实力差距悬殊,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了中国实际情况,以王明为主的党中央犯了“左倾冒进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因此我们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南昌起义学生观察国共人数对比柱状图,快速得出国共实力差距悬殊。“反围剿”失败 提问时间,复习巩固前面重要知识点,并提供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和时空观念。通过柱状图展示出国共实力差距,清晰明了,教师进一步解释长征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培养唯物史观。
二、爬雪山过草地 (二)过程出示四路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简单了解红军长征。接着结合油画和国画简单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在长征中初期,由于领导人又犯了错误:由于中共中央机关把大量笨重的营具和工厂机器等“坛坛罐罐”都带上了,部队行军长径达160里,一天只能走20至30里.....只顾消极避战、一味西进的博古、李德等,拒不采纳毛、彭的正确建立。——《读懂长征》在湘江大战牺牲了无数红军战士,才换来了生的希望,红军由开始的8万人锐减至3万,因此,当时流传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就这样,还始终未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前面讲解,同学们,觉得要彻底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应该怎么办?通过一段视频了解遵义会议。师:结合材料和视频,请同学们,前后四人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转折点?回顾前文讲到我党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一步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即遵义会议是在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挥下开展的会议,这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过渡】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之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了2万5千里长征。爬的雪山在四川境内,叫做夹金山,当时有一个歌谣,形容它:“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说明这座山怎么样?经过重重阻隔,终于爬过了雪山,又遇到了草地,这个草地可不是草原,而是沼泽地,而且有毒。在这里发生了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在过草地时人教版六年级下期《金色鱼钩》,你能分享一下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故事呢?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了2万5千里长征。继续追问,2万5千里,以我们微信步数来看,如果你每天能走1万步,粗略计算你需要7年才能走完,而红军只用了2年。【过渡】长征也被当时的英国元帅称为“那个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 通过数字视频了解遵义会议,明白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性,明白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路线在我党的领导地位。学生认真听讲,体会长征过程的艰难。自由回答小组合作学生简单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学生认真听讲很高,很危险学生分享故事学生计算 出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对长城路线形成初步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视频讲授遵义会议,将较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图画音相结合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图文结合,并利用数字资源,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感受长征的艰难,明白长征中培育的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将2万5千里进一步量化与现在的微信步数相对比,进一步感受长征前辈们的艰难光辉岁月。借用英国元帅对长征的评价,引出长征的意义。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提问:长征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出示5则三类不同类型的材料(文献材料、实物材料、影像材料),让同学们在3分钟内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长征的意义有:1.完成了革命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3.播下了沿途的革命种子;4.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教师进一步追问,“新局面”是指什么?结合1936年时代背景,得出当时中国除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之外,还有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长征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北上抗日的新局面。【过渡】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位战士的坚持。讲述实物材料五星布币中蕴含的母子亲情和对红军坚定信仰的故事。这枚画着五角星的布币的主人杨世才,当时他的母亲连夜辗转来看望儿子。她见到杨世才后,忍不住劝儿子回家。但革命信念坚定的杨世才拒绝了母亲,于是母亲没再勉强。临别时,12岁杨世才将一枚布币塞到母亲手里,作为她回家的路费:“娘,等我们胜利了,我就回家看您……”自从10多年后,母子二人失去了联系。纵使生活艰难,母亲也一直没舍得花掉那枚布币,因为她把它作对儿子思念的寄托。后来在枪林弹雨中存活下来的杨世才,几经辗转后才寻找到他苦苦思念的家乡,——四川省内江市(也是老师的家乡)。同时还找到了这枚包含了母子亲情和对红军坚定信仰的布币。并通过长征亲历者吴兴战士的采访(口述材料)和黄镇将军亲手所画的漫画——飞夺泸定桥体会长征中的艰难,提问:他们面对的生命的威胁,但是最困难的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从中可以体现红军战士一个怎样的精神?回答:对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过渡】这种信念连西方的传教士都为之撼动。他甚至呼吁基督徒学习长征精神。那你学习到现在,觉得什么是长征精神呢?它的内涵包括什么呢?师: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险,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征也迎来了一次蜕变、转折和成长,也凝练出了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的长征精神、为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为国为民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 【升华】今年是长征出发90周年,革命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长征精神却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忘记了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每一代人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通过前后四人小组形式对5则三类不同类型的材料展开讨论,分析出得答案,1.完成了革命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3.播下了沿途的革命种子。学生认真听讲感受长征中发生的令人感动的小故事。并结合两位长征亲历者的口述和漫画体会长征中的艰难,进一步思考支撑红军继续前进的是什么?是对党的信念,对未来的期待,对同志的信心等.....。面对教师追问“新局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伴随音乐感受长征精神和长征精神对我们现在的启示。 出示不同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追问“新局面”,启发学生思维,结合时代背景,预告新课内容,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实物材料五星布币,让学生体会长征中的小故事、两位长征亲历者的口述和漫画,感受到红军战士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对党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配合音乐烘托氛围,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结长征精神,升华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后,没有继续坚持、执行,所以遇到了“反围剿”失利的曲折,而在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重新走上革命新道路,从而获得胜利。要重点带领学生感受、分析坚持革命新道路的重要性和意义。2.本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多次采取地图演示、问题探究、史料研读等教学方法,多方位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在每个子目衔接过渡的地方要再加以打磨设计,如何把握好课时、在最需要的地方使用以及如何分析透彻、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需要再加以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