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解读:学生需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掌握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性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促使知识青年觉醒,唤醒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上承辛亥革命, 又为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承接中国近代探索过程中的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的一次更深层次的思想探索,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主义,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促使知识青年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新文学的诞生;唤醒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程充满新鲜与好奇,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主动性较强。同时,他们经过一年多历史学科的训练,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完善,语言表述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本课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主张如民主科学、男女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在今天仍被广泛提起。新文化运动也提醒着青年学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要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三大主张。(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2、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创设问题情境,趣味讲授,摆出史料史实,小组合作探讨,巧妙点拨,总结概括。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小组探讨相结合,听取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培养读取信息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特色:课程与影视剧的高度融合,本课将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与影视剧《觉醒年代》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觉醒时代》中民众抢夺人血馒头的片段。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启示学生20世纪初的中国民智未开,需要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走出封建愚昧的泥沼。 引发学生对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课题。
一、蒙昧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前中国的形势 材料一: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材料二: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学生思考:20世纪1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现状及困境。 教师总结:1915年前的中国政治环境、经济现状和国民思想未开化让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行动起来,解放思想。 通过祭孔、观刑的例子以及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学生了解1915年的中国亟需进行思想革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觉醒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阵地 (1)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阵地:①《新青年》 教师出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信息卡片,与学生一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教师出示《青年杂志》创办相关信息的表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后填写表格。 (2)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阵地:②北京大学 教师出示油画《北大钟声》,分析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 教师小结:《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三个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材料一:阅读《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刊登的文章《一个贞烈的女子》(节选)父母逼女儿殉节。 女儿: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 爸爸(王举人):阿毛,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讯,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绝粒而死,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让人送来了一面匾,上面有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教师提问:在婚姻问题上,当时的社会存在怎样的思想?鲁迅借“狂人”之口,表达对传统道德伦理怎样的态度? 教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恶之答辩书》 教师提问:陈独秀所说的德、赛两先生指什么? 教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 教师出示两则诗歌,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蝴蝶》赵璘 寻艳复寻香,似闲还似忙。暖烟沈蕙径,微雨宿花房。 书幌轻随梦,歌楼误采妆。王孙深属意,绣入舞衣裳。 《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教师讲述:胡适课堂上与学生比赛的故事。 教师小结: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阵地,向全国民众宣传新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新文化运动旨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文学革命,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学生体会先进知识分子筚路蓝缕的创新之路,体会北大文人的风气傲骨,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引导学生要善于找到黑暗中孕育的希望,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危机中探寻转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的能力。 通过《觉醒年代》的片段、结合相关史料,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三大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通过真实、深刻的事例,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于整个社会的戕害,了解革命先烈的提倡民主科学、文学革命一路走来的重重质疑,理解坚定正确的方向,并付之于艰苦奋斗,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三、崭新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 材料二:毛泽东:“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蒋介石日记: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1920年 4月9日:“在船上看《新青年》杂志。” 材料三:《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杨振声(北大中文系学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或者无意的骗子。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第58页和自己收集的例子,分4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作课堂汇报。 通过导学案和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学生能联系课堂内外,调动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把握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此章节,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社会观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孕育了条件,为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人员上的准备,同时学会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了解其片面性。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陈延年、陈乔年的事例,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无数前仆后继的青年革命者,在这些青年革命者中,不得不提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曾经的陈延年、年少有为,意气风发。21岁的时候,他和邓小平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27岁时,他回国和周恩来并肩作战,建设黄埔军校、成立叶挺独立团、领导省港大罢工。29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共中央委员之一。如果他没有牺牲,他应该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站在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上,看新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听见毛泽东亲口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听见天安门内30万民众热烈的欢呼……如果他没有牺牲,他应该和周恩来并肩而立,成为新中国最伟大、最出色的外交官。 可惜……没有如果。他倒在了战争胜利的前夜。他倒在了1927年那个夏天,那个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的夏天。陈延年只身回到上海,营救被迫害的同志。被国民党抓获,折磨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最终他还是不肯跪下,他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他被恼羞成怒的敌人乱刀砍死,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陈延年牺牲后,弟弟陈乔年没有丝毫犹豫,接替了哥哥的工作,再次来到上海开展工作,不久后被捕入狱,面对死亡,他从容淡定,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今天,你们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环境。你不必担心在半夜会有大批军警闯进你家里将你抓走,你走在路上不用躲远处的子弹和头顶的炮弹,你不用每次出门前都和家人认真拥抱告别——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次说再见就是永别。 明天是周末,你可以懒洋洋睡到自然醒,看着阳光洒在你的床边,难道这不是一种难得的平和的生活吗?我们今天享受的一切,都是先辈用牺牲、用奉献、忍受着巨大的苦难,依然坚持奋斗换来的。自中共成立以来,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不计其数,今天你们脚下踩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浸湿了他们的鲜血。向烈士致敬! 教师小结: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一环,新文化运动是继经济、政治后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变革,体现了中国人民向西方探索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教师播放《觉醒年代》中共党人为革命事业披荆斩棘的片段,学生体会时代先锋热血沸腾的、愿意奋斗终生的思想觉悟。 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重要一环。激励学生向先驱学习,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
作业设计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他的倒行逆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提倡(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课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尝试续写《胡适日记》。 教师提供适量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用续写《胡适日记》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