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雷达、横七竖八”等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弄清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4.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郭锦媛:作家,想象力丰富,有许多人崇拜她。她的著名作品是《美丽神奇的翅膀》和《蝙蝠与雷达》。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蝙 蝠
fú
启示
qǐ
即使
jí
敏锐
ruì
系着
jì
铃铛
dāng
苍蝇
ying
证明
zhèng
障碍
zhàng
荧光屏
píng
biān
yíng
会 认 字
蝇
蝇
字源识字法
_______模糊
_______模样
朦胧的月光下,我只看见一个模(mó)糊
的身影,没看清他的具体模(mú)样。
mú
mó
模
多音字
_______系上
_______联系
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xì
jì
系
达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蚊
即
科
横
竖
研
究
驾
证
系
蝇
绳
驶
会 写 字
组词
蚊子 蚊虫
造句
蚊子可以传播疾病。
笔顺
蚊
wén
我会写
shéng
笔顺
组词
绳子 麻绳
绳
绳子的用处很多。
我会写
造句
组词
驾驶 行驶 驶出
造句
他是第一个驾驶宇宙飞船的人。
驶
不要多写横
shǐ
易错字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 ,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雷达
整体感知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讲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
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3~7)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揭开了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8)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
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很安全。
齐读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就写飞机在夜航?
承上启下,点明了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第2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吸引读者
引出问题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设问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障碍物小
动作灵活
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高超。
即使前面的道路再艰难曲折,我们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仿写
用“即使……也……”写句子。
用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造句。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 ·
·
即使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用一个疑问句表达对蝙蝠特殊能力来源的猜测。提出一种可能性,即认为蝙蝠可能是凭借特别敏锐的眼睛在漆黑夜里看清物体,引发读者对蝙蝠能力来源的进一步思考,也为后续的科学探究过程设置了悬念。
读第3—7自然段,想一想: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实验揭秘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个问题”就是上面提出的问题。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引起下文。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说明蝙蝠飞行与眼睛无关。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 一 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 二 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 三 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科学家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耳朵或嘴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从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要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和创造不是三两天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超声波
向前推进
反射回来
改变飞行的方向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 )里发出( ),遇到( )就反射回来,传到它的( )里,蝙蝠就立刻( )。
嘴
超声波
障碍物
耳朵
改变飞行的方向
大开眼界
蝙蝠这个本领很高超,它用喉咙发出超声波,通过嘴和鼻子发射出去,然后用耳朵接受回声。在一秒钟内,它可以发出250组超声波,在同一时间里,还能准确地接受和分辨同等数量的回声。利用声纳,它能辨别物体是大是小,是方是圆,是远是近,是死是活,是昆虫还是树木等。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是艰辛且经过多次尝试的,“终于”一词体现出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这个秘密的强烈好奇。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再次写飞机夜航?
天线
荧光屏
无线电波
雷 达 探 测 器
反射
障碍物
雷 达
发出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强调了雷达对飞机飞行的重要作用,驾驶员可以通过荧光屏及时了解前方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从自然界中学习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嘴
超声波
耳朵
雷达的
相当于蝙蝠的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________,能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荧光屏就像蝙蝠的________,飞机驾驶员通过荧光屏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耳朵
嘴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 反复试验
不断研究 揭开秘密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受到启发:飞机装雷达
课文图示
研究问题
蝙蝠和雷达
热爱科学
积极探索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A.蝙蝠(biān) 启示(qǐ) 敏锐(ruì)
B.障碍(zànɡ) 避开(bì) 荧屏(pín)
C.苍蝇(yínɡ) 即使(jí) 铃铛(dānɡ)
B
·
·
·
·
·
·
·
·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共做了__次试验,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结果是____________;第二次__
____________,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铃铛一个不响
塞
上蝙蝠的耳朵
封住蝙蝠的嘴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
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光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拓展延伸
1.试着以《蝙蝠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采用
第一人称。
2.课下找一找与动植物秘密有关的书籍读一读,
了解我们的大自然,做一个爱好科学的好学
生。
课后作业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