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14: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导入新课
Q:观察上图
孙中山先生与前两者在着装和发式上有何区别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第 八课
祖籍:香山县(今中山市)农民家庭
原名:文,号逸仙
曾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闻世
地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尊称:国父
孙中山
1866---1925
壹*“新人”之成长
材料一: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实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
--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于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
Q1:孙中山与“乡关宿老”的谈话是什么样的谈话?
课堂探究:结合P40的子目一与“人物扫描”,思考回答:
Q2:孙中山在少年时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少年初心
远大志向
贰*道路之抉择
材料四:“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三:若无良好政府,不论何种民族,办事必不能成;我等为此而受之苦难久矣。遂一俟毕业,即声明必须放弃行医救人,而从事医国事业。故问我之革命思想从何而来,当曰全在香港。
--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说》
课堂探究:结合教材的子目一与“人物扫描”,思考回答:
Q3: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原因是?
从“医人”到“医国”
Q3:孙中山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
是否涉及到制度的变革?之后,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改良”到“革命”
材料五: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叁*革命之先行
1.创立“兴中会”
时间:
地点:
宗旨:
纲领:
联合对象:
地位:
1894年11月
檀香山(美国)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即: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华侨
Q:结合教材子目一P41,了解并熟记上
面“兴中会”的相关知识。
材料六: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袂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数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
--孙中山《美利滨分部党所落成并开恳亲大会训词》
根据材料,指出华侨为革命做出了哪些贡献?
叁*革命之先行
2.广州首义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孙中山
背景:
时间:
目的:
首领:
结果: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
兴中会香港总会成立
1895年
建立革命据点
孙中山
失败
陆浩东
以陆浩东为代表的第一批死难烈士,用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发出了革命的先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革命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革命潮流滚滚向前。
肆*革命之汇聚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
Q:这些著作主要宣传了哪些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也为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肆*革命之汇聚
2.成立革命团体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加上他革命的发起人,是革命者们共同尊崇的人,成为了革命党公认的革命领袖。
分布各地的革命团体
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3.孙中山成为革命领袖
伍*革命之政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材料六 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我们四万万人就合做一个,尚恐怕敌他不住,怎么一起是一起的,全不相关 等到各起都灭完了,难道你这一起保得住么 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材料七 近得孙文自美洲来书,不久将游日本,孙文于革命名已大震,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志缓时日,以俟其来,以设会之名,秦之孙文,而吾辈得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
--《宋教仁遗著《程家怪命大事》略补述》,冯自由:《革命逸史》(下)
Q: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原因?
革命形势的发展
孙中山的影响
中国同盟会 时间、地点
创建人
机关报
政治纲领
指导思想
性质
意义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
《民报》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同盟会摆脱了以前各个革命团体地方性和分散性的局限,它将革命力量在组织上汇聚在一起,形成全国规模的、有统一领导的、有明确革命纲领和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陆*革命之蓝图
Q:三民主义与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有什么关系?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国家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是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高度概括和阐述。此后,在其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向清政府发起猛烈的进攻。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陆*革命之蓝图
课堂检测
1.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孙中山的成长历程和早期的革命活动?
1866
1878
1883
1892
1894
1895
1896
1905
材料: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艰难。……寝匮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中对孙中山的评价有五个“不知”,对此你怎么理解?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拥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
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救民,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课堂小结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新人”之成长:立志
2.道路之抉择:“医人”到“医国”
变革到革命
3.革命之先行: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广州首义
4.革命之汇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成立革命团体
孙中山成为革命领袖
5.革命之政党: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
6.革命之蓝图:三民主义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侨民财产,一律承认保护。三、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四、赔款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摘编自中华民国鄂军政府都督照会驻汉外国领事文
课后探究
Q:根据材料并结合三民主义的含义,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获得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无法得到保证;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