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位于《2022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个主题第二个重要概念,具体内容为: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类,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笔者节选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本章共包括五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本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为本章细菌和真菌的微观学习做铺垫。本节先介绍菌落,通过观察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再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肉眼可见的细菌和真菌菌落更加直观,能够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对生活中的案例具有探究热情。
(2)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开展过多次不同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备科学探究能力。
(3)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物理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本主题的设计思路
本章节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结构呈现,先观察了解菌落,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真菌分布,得出其分布特点,再从微观层次上认识细菌和真菌,最后再在宏观层次上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人类对其的利用。本节在本章后续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通过本节培养了菌落,为后续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殖等方面的特点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通过本节分析“吃冰西瓜致人患病”的具体案例,为其第四节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做铺垫;学生通过关注“冰西瓜事件”,思考如何从生活习惯和冰箱结构改造两个方面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为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做铺垫。
(2)本课时的设计思路
本节设计运用“激-探-创”教学模式,以真实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多种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从形态、大小、颜色上区分细菌与真菌菌落,归纳细菌、真菌菌落特点,锻炼科学思维。
(2)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检测西瓜中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进而尝试探索“吃冰西瓜患病”的原因;再运用该方法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得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结论,在活动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从生活习惯和冰箱结构改造两各方面思考如何避免由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发散思维,促进健康生活理念的养成和创造性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学生导学案、培养好的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放大镜、冰西瓜、已高温灭菌的含培养基的培养皿、无菌棉棒等。
教学过程
环节1: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引入】播放“吃完半个冰西瓜,六旬老人险送命”的新闻视频。
【情境1】创设问题,展示隔夜西瓜细菌超标和进口西瓜检测出有害真菌的新闻图片,激发学生思考。
【活动1】观看后,学生思考引发老人患病的真凶是谁?根据线索得出导致老人患病的真凶是西瓜中的细菌或真菌。完成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环节。带着“西瓜中有细菌还是真菌”的疑问进入学习。
【评价1】推测西瓜中有细菌或真菌吗?
【设计意图】以身边的小事——吃冰西瓜致人患病作为主线引入并贯穿全课,激发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发现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环节2:初探菌落
【引入】教师提问:西瓜中能看到细菌或真菌吗?如何能一睹真凶的“庐山真面目”呢?
【情境2】
(1)展示菌落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任何菌群都是菌落吗?
(2)提供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加以区分。
【活动2】
(1)观看图片,思考后得出菌落定义: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从大小、形态、颜色对其进行区分,完成导学案,讲解区别。
小结:细菌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颜色呈白色等浅色。真菌菌落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呈现红、褐、绿、黑、黄等颜色。
【评价2】
(1)任何菌群都是菌落吗?
(2)如何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设计意图】
(1)利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希沃放大镜),让学生能清晰地识别菌落与非菌落。
(2)通过观察、对比,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提升观察和分析能力。
环节3:再探如何检测冰西瓜中的细菌和真菌
【引入】大家已经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了,那如何培养西瓜中的细菌或真菌呢?
【情境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阅读完后,鼓励学生上台介绍。介绍时,教师配合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培养细菌和真菌方法的图片。
【活动3】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学生代表阐述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看图片,直观地进行学习。
小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评价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展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希沃投屏技术辅助使展示更直观。
(3)彩色图片作为板书,让单调的文字变为实物,加深大家的印象。
【引入】大家已经掌握培养方法了,那如何通过探究检测冰西瓜中到底是细菌还是真菌呢?
【情境4】
制订计划:教师展示实验用品和导学案,鼓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思考问题,用语言填充探究过程的流程图。分组讨论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设计,通过直播展示探究过程,同时请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最后请学生阐述目的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施计划:完成接种。
结果与结论:展示实验结果,请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西瓜中有细菌还是真菌,依据是什么?讲述医院检测的结果。
表达与交流:
(1)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西瓜中的细菌从哪来?视频展示生物兴趣小组课前的探究,图片展示结果。展示科学家探究极端环境的图片,讲述火山口、零下20℃的低温环境也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提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何特点?
(2)张女士经常吃冰西瓜,为什么这一次的冰西瓜使她患病了呢?医生检测发现是西瓜中细菌数量超标是导致其患病的主要原因,菌群中的致病细菌还会产生毒素。人体内的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细菌,这种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体内菌群失调,致人患病。
【活动4】
制订计划:学生讨论并完成实验设计。派一名代表讲述实验设计,另一人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为完善实验设计做准备。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小结:培养菌落应注意避免杂菌干扰实验。
实施计划: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实验操作。
结果与结论:学生观察图片,由图片中的菌小、呈白色等特征,得出引发老人患病的是细菌这一结论。
表达与交流:
(1)学生推测细菌可能来自于冰箱、保鲜膜等。通过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究,学生发现细菌可能来自于西瓜周围的各种环境,认知细菌和真菌分布在这些生活环境中。通过倾听、思考,分析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
(2)通过认真思考,认同因摄入的细菌过多,打破了体内菌群平衡而患病。
总结: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摄入细菌过多会打破体内菌群平衡。
【评价4】
(1)实验操作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2)引发老人患病的是什么?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何特点?
(4)为什么这一次吃冰西瓜就使她患病了呢?
【设计意图】
(1)学生针对检测冰西瓜这一特定情境完成探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利用信息化技术,直播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运用菌落的知识对结果做出解释和判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5)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6)分析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7)通过大胆推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生命现象,渗透平衡稳定观。
环节4:链接生活,拓展提升
【引入】生活小达人or小小发明家
【情境5】冰箱是我们生活中食品保鲜的主要工具,但由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为减少或避免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请任选一题进行思考:
(1)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由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2)你能设计一个装置减少冰箱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吗?(请图文并茂地表述设计方案)。
【活动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
【评价5】学生的建议或设计的装置能在未来延长冰箱中食物的储存时间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大家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运用“激-探-创”教学模式,以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1)“激-探-创”模式运用,优化课堂结构
本节以“吃完半个冰西瓜,六旬老人险送命”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发现和思考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初探菌落,观察菌落,区分并归纳细菌、真菌菌落特点;再探如何检测冰西瓜中的细菌和真菌,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检测冰西瓜中是细菌还是真菌;通过探究冰西瓜中细菌的来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得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探究活动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最后通过创新应用,从生活习惯和冰箱结构改造两个方面思考如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生命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2)以真实情境贯穿,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以新闻引入,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冰西瓜为何会引发老人患病?”、“冰西瓜中有细菌或真菌吗?”、“冰西瓜中的细菌从哪来?”、“多次吃冰西瓜,为什么这一次患病了?”“如何避免由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积极发现、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团队协作
本节的探究活动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小组成员讨论并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阅读教材,小组成员共同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完成学案;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检测冰西瓜是否有细菌和真菌;学生代表展示探究方案时,小组成员共同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是否需要完善实验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小组讨论如何避免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设计减少冰箱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装置。通过多次合作探究,深入交流,提升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新旧融合
目前的学科教学大力提倡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本节通过运用希沃放大镜放大菌群,使得原本较小的菌群放大后能清晰得辨别是否是菌落;通过授课助手直播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手机拍照展示学生设计的的装置,能清晰地展示学生作品。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使用,使课堂更高效。用传统的板书设计、图片展示将细菌和真菌培养过程形象化,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新旧教学方法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
作业设计
(1)生活中你能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在哪发现的?为何这些地方适宜其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存的环境特征,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2)我想检测 中是否有细菌和真菌?
①动手操作,完成接种。
②恒温培养,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过程,了解其繁殖速度。所培养的菌落,可为第二节第三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结构提供实验材料。
创新亮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运用“激-探-创”教学模式,以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1)“激-探-创”模式运用,优化课堂结构
本节以“吃完半个冰西瓜,六旬老人险送命”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发现和思考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初探菌落,观察菌落,区分并归纳细菌、真菌菌落特点;再探如何检测冰西瓜中的细菌和真菌,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检测冰西瓜中是细菌还是真菌;通过探究冰西瓜中细菌的来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得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探究活动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最后通过创新应用,从生活习惯和冰箱结构改造两个方面思考如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生命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2)以真实情境贯穿,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以新闻引入,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冰西瓜为何会引发老人患病?”、“冰西瓜中有细菌或真菌吗?”、“冰西瓜中的细菌从哪来?”、“多次吃冰西瓜,为什么这一次患病了?”“如何避免由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积极发现、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团队协作
本节的探究活动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小组成员讨论并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阅读教材,小组成员共同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完成学案;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检测冰西瓜是否有细菌和真菌;学生代表展示探究方案时,小组成员共同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是否需要完善实验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小组讨论如何避免冰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设计减少冰箱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装置。通过多次合作探究,深入交流,提升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新旧融合
目前的学科教学大力提倡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本节通过运用希沃放大镜放大菌群,使得原本较小的菌群放大后能清晰得辨别是否是菌落;通过授课助手直播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手机拍照展示学生设计的的装置,能清晰地展示学生作品。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使用,使课堂更高效。用传统的板书设计、图片展示将细菌和真菌培养过程形象化,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新旧教学方法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