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6: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04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历史上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战国
晚清
北宋
北魏
明朝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成就曲折
孝文帝改革
张居正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当代:民族复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各国进行变法的背景
齐国:邹忌改革
燕国:乐毅改革
楚国:吴起变法
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商鞅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1)背景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革;
②政治: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③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受到重视。
(2)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3)内容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军事/选官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
郡县制
思想 焚诗书
风俗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集列国变法之长、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4)特点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5)评价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李斯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资治通鉴·卷二·显王三十一年》
积极作用:
①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间接导致秦二世而亡。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韩非子·定法》
为何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生产力发展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夺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东 汉
南 朝

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1)背景
①内迁各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1)迁都洛阳
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改汉姓
易服装
说汉化
通婚姻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孝文帝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评价
性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改革是否成功?为什么?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辽夏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2)目的
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
领域 措施 内容 积极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短缺卖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王安石变法
(3)内容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评价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评价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局限性: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改革是否成功?为什么?
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
①变法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4.张居正改革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宇超过三分之一。——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边患严重鞑靼劫掠倭寇骚扰葡占澳门明朝后期疆域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张居正改革
(2)内容
政治 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 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军事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差役合并
田赋合并
赋役合并
合并编派
核定税额
摊丁入亩
征收期限合并
合并征收
征收管理合并
粮户
缴纳粮银
官收官解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张居正改革
(3)评价
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张居正死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反对派着手展开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被剥夺一切荣誉,抄家,其亲属或饿死、或被流放。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续统治危机有所缓解。
在他身后迄于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力挽狂澜。
局限性: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李俚、吴起、商鞅变法
王安石、张居正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变革社会制度的改革
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古代王朝改革的成败?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
(1)背景
①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维新思想兴起并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内容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高潮: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展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增强军事实力
(2)过程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4)评价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制度和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维新派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戊戌变法为何失败?有何启示?
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②主观原因:
维新派的不成熟和软弱性;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
③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1901—1911年,清政府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亡。
背景 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顽固派势力减弱;
②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内容 ①政治: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革官制;
②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 年设立商部;
③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④教育:1905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2)背景、内容
新式知识分子、民主共和思想
清政府掘墓人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1)含义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3)评价
1911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近三个亿,而且没有什么赤字(被资政院削掉了)。革命前夕,其实各省都有结余。藩库里至少都有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像首义的湖北省更多,四千万两,就当时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启示: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①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但新政未摆脱清廷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爆发。
预备立宪(1906-1911)
措施 ①1906年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13人内阁成员中汉族4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7人)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国民党为缓解危机,维护统治。
(1)背景
(2)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新生活运动
法币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立新约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
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建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
左倾错误:1958三面红旗(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代至1960年代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左”倾错误的影响;
③对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强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改革开放
中共十八大(2012.11)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2017.10)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 提出坚持...推进...和治理...的总体目标
(1)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2)成就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城市改革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对外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
所有制改革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位一体改革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3)意义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深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习近平
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①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
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③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④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⑤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⑥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核心素养渗透
1.以清末新政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核心素养渗透
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4)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5)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