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6: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堂导入
光绪帝
袁世凯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
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破旧·立新
新阶段—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晚清选
官制度
的变革
变化1 科举制度的变革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新政后选官
制度的变化
变化2 改革传统官制
变化3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变化4 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变化1 科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 结合教材与材料分析 “80年代后科举制发生变化” 的原因
(1)客观: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推动;
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运动的推动;
(2)主观: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材料1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变化1 科举制度的变革
探究 1 【史料阅读】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③培养人才,开通民智
④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变化1 科举制度的变革
2、过程 请阅读 P39,梳理教材中有关科举制度变革的相关信息
1905-1911年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下令恢复旧制
1898年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设学堂: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光绪帝废科举
1906年,乡试会试全停;城乡遍设学堂;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变化1 科举制度的变革
3、影响
材料2: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探究 2 结合教材与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
②冲击封建官僚制度,推进选官制度的改革;
③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④冲击儒学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社会与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新政后选官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2、表现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1)变化2 改革传统官制
2)变化3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3)变化4 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3、评价
积极:①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②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消极:①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①部分更新
②正式设立:1904年初《奏定学堂章程》
变化3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癸卯学制: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壹 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最优


均赐予出身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 职
变化4 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晚清时期留美幼童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借鉴·探索
新尝试—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时段 选官制度 相关法令 进步性 考核方式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考试制度为主 一系列法规草案 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考试和甄别
公务员制度
《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
《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公务员制
度建立
甄别
考绩法
贰 借鉴·探索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依据
内容
意义
五权宪法内,考试选拔(考试权独立)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文官考试思想
积极: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局限: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孙中山
贰 借鉴·探索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渐转型: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28)
考试
报考条件:年满21岁男子
负责机构: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甄别
人员:已工作的文官
检验内容:检验毕业文凭、经历、工作成绩、学识与工作经验,决定其能否留任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仅在中央政府实施
依据
称谓:官吏→公务员
人员:女子可以参加考试
机构:考试院(最高考试机关)
法律依据:《公务员任用法》(1933,标志公务员制度建立)等
考试
特点: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甄别
南京国民政府重新设计了人事制度
(三)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评价
积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局限: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贰 借鉴·探索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贰 借鉴·探索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探究 3 根据材料,谈谈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2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特点:中西结合;制度逐步完善;规定严密;
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国情·特色(新时代)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民主革命
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
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
完善发展
十八大以来
规范化、制度化
叁 国情·特色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含义
2、发展历程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叁 国情·特色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思考点】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原因
2、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意义
1、为国家管理队伍提供活力。
2、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
3、有利于促进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4、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叁 国情·特色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叁 国情·特色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学思之窗 】 分析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的变化?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叁 国情·特色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2、意义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两官分途
指导原则
管理体制
服务对象
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课堂小结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革
改革传统官制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为主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中国特色
公务员制度:1993年重大改革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时空定位
晚清时期
(应变)
民国时期
(建立)
新中国时期
(完善)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