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法律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教化
指政教风化,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硬
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着眼于教育与引导
软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两者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先秦治国思想的渊源
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①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虽然考古材料与文字材料都无法证明《禹刑》《汤刑》曾以成文法的形式颁布,但表明: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早在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约束人民各安其分,不可僭越。
→体现对统治者的约束。
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①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与法家的影响最大。
2.表现:
1.背景:
郑国子产 叔向
“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中华法系的序幕 反对刊布法律,理由:?
代表人物
人性观
治国 思想
①第一次德法之争
②第二次德法之争(思想界)——儒、法之争
(二)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思想
3
儒家
法家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思想
3
人性本恶
孔子 孟子
商鞅、韩非
人性本善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施行仁政、轻徭薄赋民贵君轻、仁者无敌
弃礼重法、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VS
(二)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Q:两家各自社会影响如何?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儒家
法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强国抱负,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VS
有积极意义
符合时代需要
(二)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社会影响:
①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与法家的影响最大。
2.表现:
1.背景:
郑国子产 叔向
“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中华法系的序幕 反对刊布法律,理由:?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商鞅、韩非
人性观
治国 思想
①第一次德法之争
②第二次德法之争(思想界)——儒、法之争
(二)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时期
1.秦朝:
①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秦律》→后世法典多以“律”命名
②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
2.汉朝:
①沿袭秦律,制《九章律》;
②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
③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条文)
引经决狱(两汉时期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的审判方式)
◎云梦睡虎地秦简
Q:汉代律令与秦朝的关系?
Q:背景?
治国思想的演变?
继承:律令并行
发展:礼法对立→礼法结合的开始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魏晋时期
——礼法结合进一步深入
1.变化: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
2.原因:
①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官方专门从事法律教育的机构)
②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礼法结合进一步深入)
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依服定罪)
《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Q:目的?
删繁就简《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2.表现形式:
律、令、格、式
3.评价: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
1.发展历程: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
(2023. 1浙江选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删繁就简《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2.表现形式:
律、令、格、式
3.评价:承上启下、泽被中外
①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完备的标志。←地位
②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
③影响亚洲周边国家的立法;
④礼法结合的典范(重“孝”)。←特点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
1.发展历程:
Q:结合第三子目列举史实例证?
——礼法结合完成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 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中国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 家法律的总称。
发展历程:最早成文于_______,确立于____,成熟于_____,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在清末修律以及民初从西方移植新的法律制度后,逐渐解体。
特点:礼法结合;突出成文法典;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
【概念解读】:中华法系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
——礼法结合完成
4.教化的发展:
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特点?地位?
②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南北朝)颜之推
朝代 法律成果 教化成果 法律与教化的关系
秦 ——
汉
两晋 南北朝
唐
秦律
礼法对立
《九章律》
以经注律
独尊儒术
礼法结合开始
1.设置律博士 2.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 3.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量刑原则之一
礼法结合进一步深入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重视家训
礼法结合完成
礼法结合的典范
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律令并行
1.儒学自武帝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主流思想
2.统治者对法律儒家化的支持
3.儒法各有侧重,有互补性
4.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法律的发展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天元圣令》)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后采取“___为正文,___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
④清朝: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教化的演进
1.理学渗入基层:背景?传播方式?(社会层面;乡里层面;家庭层面)
2.乡约教化乡里:基层教化新形式
①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会引用《大清律例》→乡律合流
Q:宋代以来基层教化发展的变化趋势?
主导者从民间儒学士人到政府;宣讲内容从邻里向善互助到强调顺从、安分守己;效用从教化百姓到具有强制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律合流)
Q:表现?
时期 法治 教化 礼法关系
夏 《禹刑》 刑礼分野
商 《汤刑》 西周 《九刑》 敬天保民、礼制 春秋战国 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 儒家德治 礼法对立
秦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汉 《九章律》、以经注律 尊崇儒术、以经注律 德主刑辅
礼法结合
魏晋 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 唐 《唐律疏议》等唐律 《大唐开元礼》、家训 宋 《宋刑统》《天圣令》 《吕氏乡约》、理学 乡律分立
明 《大明律》、律例合编 明太祖六谕 乡律合流
清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春秋战国
汉朝
魏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德法论争
法律儒家化……
乡约法律化……
礼法结合
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不约而同地走向融合
董仲舒《春秋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任明等校点:《太平御览》第六卷
Q1:阅读材料,指出按照当时法律应该怎么判决?
按照当时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时期
董仲舒的解决办法
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也。诏: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任明等校点:《太平御览》第六卷
Q2:董仲舒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这场官司最终判决是什么?
从儒家经典《春秋》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论证为无罪→皇帝下诏裁决为无罪
Q3:汉代律令比秦朝相比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