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6: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现今国土范围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视为民族关系的范畴。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
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Q:回顾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补充: 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夫余
乌桓

Q:按方位指出秦朝周边少数民族?并对应指出秦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措施?
1.中央管理官职:典客、典属国
2.边疆管理措施:
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
②南方:南抚夷、越,在越族地区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等(郡下设“道”),并加强了对西南夷一带的控制。
——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始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归顺民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归降民族所建属国的事务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汉朝
Q:结合地图了解汉朝周边少数民族概况?并归纳不同时期汉朝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的措施?
1.中央管理官职:大鸿胪
2.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措施:
①北方:汉初?武帝?东汉?
Q:对匈政策有何变化?
②西域:武帝?宣帝?
③东北:武帝?
④西南:比之以前更加直接有效
⑤边疆政策:屯戍(屯田戍边)政策
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开发边疆;
在西域设置田官,监督戍卒屯田。
河西四郡?作用?
性质?特点?
意义——西域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管辖
官职?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域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作用:抵御匈奴;添补军费,减轻人民负担;边疆开发;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大迁徙促进大交融、分裂中酝酿新统一
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民南迁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开发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Q:该阶段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南方开发、冲突战争
形成“南弱北强”的格局,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战争:突厥、吐谷浑(鲜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册封恩抚: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边疆管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友好交往:三达流求(现今台湾)、加强接触
礼部
鸿胪寺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隋朝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唐朝:鼎盛时期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南诏
【西北】
①太宗被西北各族尊为“天可汗”
②战争:兵灭西突厥
③机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北方】
①战争:回纥支持唐朝灭东突厥,后归附唐朝
②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机构: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
【东北】
①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机构:安东都护府
【西藏】
①和亲:文成公主:影响?金城公主
②会盟:长庆会盟(背景?影响?)
礼部
鸿胪寺
【南诏】
①加封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②机构:安南都护府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唐朝:鼎盛时期
南诏
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
2.地方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3.具体措施:
西北、北方、东北、西南
Q1: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Q2:有何积极意义?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宋朝
北方:契丹族——辽(916-1125)
西北:党项族——西夏(1038-1227)
西南:大理(937-1253)
契丹族——西辽(1124-1218)
党项族——西夏(1038-1227)
女真族——金(1115-1234)
西南:大理(937-1253)
1.周边少数民族及政权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宋朝
1.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
南北面官
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
仿宋建制
榷场贸易
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一)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民族政策:
“行汉法”(用儒学治国);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2.边疆管理:
①东北、北方、南方等
②西南
③东南
④西域
3.趋势:
设行省;土司制度;征发赋税
册封帝师;设立宣政院:性质?职能?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军政
由间接的因俗而治→直接的行政统治
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向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江南开发;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加快了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二)明朝: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1.中央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
四夷馆隶属于太常寺,与礼部、鸿胪寺均靠近正阳门
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明史·职官志》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二)明朝
2.边疆管理措施: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藏】
①敕封僧俗首领“王、法王”
②行都指挥使司
③经济交流:
贡赐、茶马贸易
【云南】
土司:权利?义务?
【北方】
①修筑长城防御
②设置九边重镇
③俺答封贡
④开放马市贸易
【东北】
①奴儿干都司、卫、所
②给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北方+西北】
a.满蒙联姻,控制漠南
b.军事斗争平定漠西准噶尔叛乱(康熙vs噶尔丹);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设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
【东南】
1684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西北新疆】
a.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1762年,设伊犁将军
【青海、西藏】
a.册封达赖、班 禅:时间?
b.派遣办事大臣
c.金瓶掣签制度
d.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意义?
【西南云贵】
沿袭土司制度
→雍正起,大规模“改土归流”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理藩院
(三)清朝: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基本定型
Q:清朝疆域治理的重要意义及成功经验?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官职、战争、修长城、行政管理、和亲、屯戍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南方开发、战争 隋唐至 两宋 设置机构、羁縻制度、战争、册封、会盟、和亲、友好交往、互市贸易等 元明清 时期 设置机构、战争、册封、修长城置九边、互市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①民族迁徙 ②战争冲突 ③友好交往 ④和亲联姻
⑤会盟和议 ⑥册封恩抚 ⑦设置机构 ⑧政治改革
政治上的管理;经济上的联系;
军事上的冲突;社会文化上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学习聚焦”
汉代——开拓期
1.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西汉张骞:经_____到达__亚、__亚;东汉甘英:继续延伸,到达____,抵达______一带。
海路:从_____(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航行到____南部。(今斯里兰卡)
2.汉代与朝鲜、日本有直接交往
——中日、中朝交往历史悠久;
朝贡体制为主。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1.背景?
2.概况:结合课本用两句话概括?
①陆路:商路畅通
a.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 通商事务。
b.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海路:交流活跃
a.隋朝常骏:南海郡 赤土国
b.唐:日本(遣唐使、留学生、 学问僧) 唐朝
→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宋朝
1.特点: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南方海路渐趋发达。
Q:结合纲要所学,思考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①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②地缘政治: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③政府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市舶司)
④技术条件: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
2.表现:①恢复旧路?②开辟新路
③___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丝织品、陶瓷、茶叶等
香料、珠宝等
亚非
中国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五)元朝
蒙古统治者通过西征南下完成了中国南北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元朝,连接了游牧文化圈、农耕文化圈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扫除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切障碍,恢复了欧亚大陆昔日的“丝绸古道”,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陈巴特尔,佟代泉.试论元朝对“一带一路”的历史贡献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都很通畅!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1.特点:①致力于维护官方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朝贡体制】
1.发展历程
①渊源:先秦时期,诸侯朝觐天子时
②推广形成:秦汉时期,运用到处理对外关系上,汉代正式形成
③延续:至晚清前
2.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体系
3.体制源于理念
天朝上国、中国中心论等
4.朝贡贸易特点:
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
宗藩关系
政治上向中国朝贡是朝贡贸易的前提条件
以中国为中心;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1.特点:①致力于维护官方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②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
③清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2.史实表现: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
【清朝】
1.延续海禁:粤海关一口贸易、广州十三行、严禁民间出海等
2.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①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政府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转型(朝贡体系→条约体系),但这种转型是缓慢的。
②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闭关锁国政策)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隆庆开关,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发放“商引”,征收引税和商税,通过行政控制和经济剥削进行管控。
设立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事务,严禁民间私人出海。
朝代 表 现(关注《学习图册》p87—91交通路线图) 先秦 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汉 【陆】经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亚、西亚;甘英出使大秦,抵波斯湾一带; 【海】从徐闻县出发可达印度南部;光武帝赐“汉委国国王”金印 隋唐 【陆】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与大食国接触,技术外传; 【海】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宋 【陆】交通阻隔 【海】转趋发达:恢复旧路?开辟新路?泉州成重要外贸港口 元 【海陆】通欧洲、很通畅:《马可·波罗行纪》 明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民间贸易、走私贸易屡禁不止。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郑和下西洋;海禁;隆庆开关上p78
1689《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清政府闭关自守上p86
清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政治上:
1.由开放走向封闭
2.朝贡体制从形成→衰落→转型
二、经济上:
1.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2.商品:丝绸为主→瓷器为主→茶叶为主
三、文化上:
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对归附的边族地区,唐朝创造性地实施宽松怀柔的“羁縻”政策。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
——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唐朝
Q:结合所学及材料,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1.因俗而治
2.列置州县、分级管理
3.土官治土民:都督府、羁縻府州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可世袭
4.中央间接管理: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