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康熙帝
【学习目标】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措施。评价康熙帝。
【自主学习】
一、少年康熙
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 子 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2)沙俄(3)蒙古各部(4)满汉矛盾(5)辅政大臣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1)、平西王 、平南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 、靖南王 占有南方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 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
(1)1681年,任用 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爽降清。
(2)设置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汗 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康熙帝三次亲政,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
(1)、崇尚 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
(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恢复 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评价
1、自评: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评: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 ”。【合作探究】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民族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 ( http: / / www.21cnjy.com )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 ( http: / / www.21cnjy.com )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感情?
(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第一单元第3课 康熙帝
【合作探究】(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的矛盾(2)措施:① 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汉族文化 ② 平定三藩之乱;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粉碎噶尔丹叛乱,维护民族的统一与团结 ③进行雅克萨之战及签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维护和确定中国的领土主权.影响: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堂检测】(1)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设膨湖巡检司.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3)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应归还中国.(4)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
措 施 影 响 结 论
平定“三藩” 历时八年,终获全胜剿抚并用,有利安定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收复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抗击沙俄入侵 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册封五世班禅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1、平定“三藩”(1673--1681)
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撤藩之争:
③撤藩过程:
④撤藩策略:重用汉将,剿抚并用
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统一台湾
▲关于台湾
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⑦1885年,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
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
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看,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3、抗击沙俄
▲《尼布楚条约》意义:
①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②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③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4、平定准噶尔部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葛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5、册封五世班禅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迦派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6、结果和意义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思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措施,较以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抵制外来侵略)
三、对康熙帝的评价
1、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
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
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2、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
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
实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地”,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收。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鼓励垦荒,修治黄河。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
3、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④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