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自然之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自然之美(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4 16:45:45

文档简介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1】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重音和停连、修辞手法赏析
【体会句子情感、分析含义】
阅读考点【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阅读考点【2】:比拟和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等的修辞手法
(2)拟物: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赋予人以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同等)+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
(2)暗喻:本体+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喻体
(3)借喻:喻体(直接代表本体)
阅读考点【3】:修辞手法的作用/好出。
从修辞手法赏析:修辞手法+特殊内容分析+情感/品质/精神/特点/道理+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考点拓展【3】:常见的修辞修辞手法。
(1)比喻 (2) 比拟 (3)借代 (4)夸张 (5)排比 (6)反复 (7)反问 (8)设问 (9)反语 (10)对偶
(11)对比 (12)衬托 (13)顶真 (14)互文 (15)引用 (16)用典 (17)双关 (18)象征 (19)通感
【例题分析】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大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
B.第④段画波浪线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该句与“桃儿、杏儿、梨儿”呈一一照应的关系。
C.第⑥段写景的同时还写了行人、农民等人的活动,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美好氛围。
D.文章最后三段用热情洋溢的笔调写出了春天不断壮大的过程,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2.★阅读【知识小卡片】,给下列句子设计合适的重音和停连,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
【知识小卡片】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赏析修辞)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加点字)
4.班级即将举办“写景我能行”的主题读书交流会,请你根据学习《春》的体会,提出如何写好景物的建议。
5.★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情,结合链接材料甲、乙,分别说说你从中读出史铁生和莫怀戚生命中“春天”怎样的温情?
【甲】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乙】
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堂训练】
(节选)
老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段文字按空间方位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济南冬天的雪后山景。
B.①段是写济南冬天小雪后秀美的山景,③段是写济南冬天柔美的水色。
C.②段中“卧着些小村庄”“卧着点雪”“这是张小水墨画”,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
D.③段中“绿的精神”指济南冬天的水充满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朦胧的春意,流露出作者对冬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从修辞角度赏析)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朗读时“妙”字要加强语气,为什么?)
3.★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课堂提升】
【甲】
__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得那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
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从重音角度为B句设计朗读。
A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3.★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
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课后作业】
芦花雪
王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
②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③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④晨光微露,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202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芦花美态 芦花特点、情味
微风过处 飘飘洒洒地飞舞 (1)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 (2) 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 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优哉游哉,令人陶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与下句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4.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因何而“沉醉”。
【1】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重音和停连、修辞手法赏析
【体会句子情感、分析含义】
阅读考点【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阅读考点【2】:比拟和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等的修辞手法
(2)拟物: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赋予人以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同等)+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
(2)暗喻:本体+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喻体
(3)借喻:喻体(直接代表本体)
阅读考点【3】:修辞手法的作用/好出。
从修辞手法赏析:修辞手法+特殊内容分析+情感/品质/精神/特点/道理+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考点拓展【3】:常见的修辞修辞手法。
(1)比喻 (2) 比拟 (3)借代 (4)夸张 (5)排比 (6)反复 (7)反问 (8)设问 (9)反语 (10)对偶
(11)对比 (12)衬托 (13)顶真 (14)互文 (15)引用 (16)用典 (17)双关 (18)象征 (19)通感
【例题分析】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③段大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
B.第④段画波浪线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该句与“桃儿、杏儿、梨儿”呈一一照应的关系。
C.第⑥段写景的同时还写了行人、农民等人的活动,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美好氛围。
D.文章最后三段用热情洋溢的笔调写出了春天不断壮大的过程,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联系本段中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知,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活力,是为了从侧面突出春天草地的舒适,为春草图增添生机与活力。本项“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有误。故选A。
2.★阅读【知识小卡片】,给下列句子设计合适的重音和停连,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
【知识小卡片】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示例:“盼望”“近”重音,读出急切期盼,“春天的”略停顿,“脚步”延长,读出春天来了的内心喜悦之情。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句子朗读。
根据材料中的“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可知,进行句子朗读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传情达意。“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强烈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近”点明春天来到了人间,人们的盼望得以实现。故“盼望”“近”重音,读出人们对于春天的急切期盼和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喜悦。“春天的脚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人格化,写春天就像一个人一样缓步来到人间。故“春天的”后面应略有停顿,“脚步”适当延长,读出春天并不是一下子就来到了人间,而是有一个过程,稍舒缓的语调更能表现人们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赏析修辞)
排比、拟人,写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体现春天的生机蓬勃的朝气或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重点解析】
(1)三句分句都是“……起来了”的格式,这是排比。“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太阳人格化,这是拟人。春天到来,山变得朗润,春水初涨,太阳也变得温暖,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联系人物心情可知,表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加点字)
“成千成百”写出蜜蜂数量之多,侧面烘托春花繁茂芬芳。
【重点解析】
(2)“成千成百”形容数量极多。此处形容蜜蜂,表现了蜜蜂数量之多。联系本段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可知,写花下蜜蜂极多,从侧面表现了春花的繁茂与芳香。
4.班级即将举办“写景我能行”的主题读书交流会,请你根据学习《春》的体会,提出如何写好景物的建议。
示例:写景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可以引用与之相关的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如上到下,远到近等;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重点解析】
4.本题考查写景方法。
写景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如,第⑤段中的“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嗅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听觉。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第②段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就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
可以引用与之相关的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如第⑤段中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春风的温暖。
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如第⑥段中的“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就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的。
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如第④段中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的是动静结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实结合。
5.★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情,结合链接材料甲、乙,分别说说你从中读出史铁生和莫怀戚生命中“春天”怎样的温情?
【甲】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乙】
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示例【甲】史铁生走进了生命的“春天”,不再自暴自弃,认识到不论生命遇到什么磨折都要坚强乐观地活,他重新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决定好好活着报答、宽慰母亲。【乙】莫怀戚的“春天”里有着一家人散步的温馨美好的亲情,中年人扶老携幼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温情。
【重点解析】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段中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是史铁生遵从母亲的遗愿,来到北海看到的菊花盛开的景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是说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让他来看花的用意,认识到不管生命遭遇怎样的挫折都是积极乐观,坚强的活下去。他决定走出生病残疾的阴影,听从母亲的话,和妹妹好好活下去。
乙段中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描写了一家人相互扶持,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的场面。在这个“春天”里,既有明媚的春光,也有温暖的亲情,还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这个画面充满了温情。
【课堂训练】
(节选)
老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①段文字按空间方位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济南冬天的雪后山景。
B.①段是写济南冬天小雪后秀美的山景,③段是写济南冬天柔美的水色。
C.②段中“卧着些小村庄”“卧着点雪”“这是张小水墨画”,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
D.③段中“绿的精神”指济南冬天的水充满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朦胧的春意,流露出作者对冬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D.根据文章第①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第②段“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及第③段“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可知,本文将冬天的济南描绘得栩栩如生,既像水墨画,又像蓝水晶,一个“妙”便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美景的喜爱与赞美,“流露出作者对冬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理解有误。故选D。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从修辞角度赏析)
拟人,“害了羞”赋予薄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表达作者对美妙雪景的赞美和喜爱。
【重点解析】
(1)通过阅读句子可知,其中“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一句赋予了薄雪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当成害羞的少女来写,生动地描绘了薄雪娇美、秀气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朗读时“妙”字要加强语气,为什么?)
“妙”字是全段强调的重点,下文都围绕“妙”字来写。
【重点解析】
(2)通过阅读文章第①段“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可知,本段写出了小雪之后的美丽景色:树尖上的白花、蓝天的银边、穿花衣的山们,还有害羞的薄雪,无不体现着一个“妙”字,所以“妙”是全段的统领;而且这一“妙”字也是作者感情的着力点,这流露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怜惜和赞美之情,所以应该重读“妙”字。
3.★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结构上,首尾呼应,点题 ,使文章布局非常精密;内容上:再一次赞美济南冬天的温晴,抒发对冬天济南的热爱之情。(意思正确即可)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
通过阅读结尾段并结合第①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第②段“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及第③段“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可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所表达的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是对济南冬天的一种赞美,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本句又是全文的总结句,与本文的题目《济南的冬天》相照应,并且与开头“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课堂提升】
【甲】
__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得那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
示例:春鸟喧哗。文章以春鸟的喧哗贯穿全文,描写了春天的鸟鸣声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鸟鸣、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春鸟喧哗》为题,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题目的能力。题目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作为行文线索,或提示主旨。
本文以春鸟的叫声贯穿全文,写了早晨、晴日、雨日等各种不同场景下的鸟鸣,描写春日绚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山间春鸟的喧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时光的热爱,暗示了“珍惜春光”的主题,发出对沉浸于世俗无法自拔的人们的警醒。可据此拟题,如:春鸟喧哗、山间鸟鸣等。
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从重音角度为B句设计朗读。
A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示例一:“轮番”要重读,强调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示例二:“热闹”要重读,强调各种鸟在山间争相鸣叫的喧哗景象,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朗读能力。
作者着重表达什么情感,相应的词语要重读。
“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这一句意在表现山居时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情景,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所以需要重读的部分应该突出鸟儿鸣叫时喧腾的词。
如“轮番”,意在强调各种鸟连续不断,你争我抢的鸣鸟场面,热烈且富有生机,可以表达作者对春光山居生活的强烈喜爱,可重读;
如“热闹”,意在渲染各种鸟争相鸣叫是的场面,种类繁多,鸣叫声不断,可见作者对鸟儿们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重读。
3.★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温温存存”一词将喇叭花、月季花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喇叭花、月季花等开放时安静柔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运用了拟人修辞,“温温存存”形容人的温暖、温柔和顺等,这里将喇叭花、月季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喇叭花、月季花开放时的温柔情态,衬托初秋时轻柔安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喇叭花、月季喜爱之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
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刻画得生动传神,让读者领略到了景物之美。
【重点解析】
4.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与写作。
选择《济南的冬天》,从内容上看,都是写景的美文。《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与这两篇文章一样,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从写作方法上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形象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如【甲】文中,“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如【乙】文中“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存”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从生长到成熟的过程,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如《济南的冬天》中“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济南周围山的地理特点,并因为这地理特点给济南带来的温暖舒适的感觉。
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重点解析】
5. 本题考查默写诗句。
从【乙】文中第⑤段“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可联想到相似描写晚秋场景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课后作业】
芦花雪
王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
②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③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④晨光微露,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202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芦花美态 芦花特点、情味
微风过处 飘飘洒洒地飞舞 (1) 浪漫、美妙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 (2) 芦花如雪肆意飞扬 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 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优哉游哉,令人陶醉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⑥段“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可知,微风过处时,芦花的特点是浪漫、美妙。
(2)根据第⑦段“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可知,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的芦花美态是芦花如雪肆意飞扬,此时的芦花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运用比喻,将芦花比做雪花,比做白蝴蝶翩然飞舞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陶醉和赞美之情。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⑥段画线句子“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芦花飞舞的样子先后比作“雪花纷飞”和“白蝴蝶翩然展翅”,这两个比喻都强调了芦花的洁白、轻盈和飘逸的特点。通过比喻,作者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芦花在微风中的动态美,还传达出了自己对这一景象的深深陶醉和赞美之情。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芦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与下句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都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手法,下句由眼前景联想到果实满树的丰收景象,联想到穆桂英漫步的情态,古今融合,增加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赏析。
第⑩段画线句子“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与朱自清的《春》中的句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两者都运用了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 在第⑩段的句子中,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穆桂英在芦花荡中的情景,芦花飘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令人神往。而在《春》的句子中,朱自清则通过想象描绘了春天果树上的盛景,虽然眼前并没有实际的桃儿、杏儿、梨儿,但作者通过想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作者还通过实写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热闹和美好。两文通过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赞美之情。
4.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因何而“沉醉”。
芦花飘扬的外形美,让作者感受到它的素净与飘逸;芦花荡的诗意美,让作者感受到它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芦花荡的文化美,让作者获得超然世俗,宁静淡泊之美。
【重点解析】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⑥段“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可知,芦花的外形美,如雪花般纷飞、如白蝴蝶翩然展翅的姿态,让作者感受到它的纯净与飘逸,从而沉醉其中。
根据第⑦段“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可知,晨光与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芦花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景象,这种诗意美让作者陶醉于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根据第⑨段“千百年来,这如雪的芦花里,留下多少动人的传说。穆家妹子在这里练过剑,试过枪,她身背帅字旗,一路杀进敌营,最终将辽兵赶出边境,而自己也血洒疆场”可知,芦花荡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穆桂英的传说等,这种文化色彩让作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其沉醉之感。
根据第 段“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可知,作者在观赏芦花的过程中获得了超然世俗、宁静淡泊的心灵体验。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让作者更加沉醉于芦花所带来的美好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1】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重音和停连、修辞手法赏析
【体会句子情感、分析含义】
阅读考点【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
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阅读考点【2】:比拟和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等的修辞手法
(2)拟物: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赋予人以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同等)+喻体(用来做比喻的
事物)
(2)暗喻:本体+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喻体
(3)借喻:喻体(直接代表本体)
阅读考点【3】:修辞手法的作用/好出。
(1) 从修辞手法赏析:修辞手法+特殊内容分析+情感/品质/精神/特点/道理+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考点拓展【3】:常见的修辞修辞手法。
(1)比喻 (2) 比拟 (3)借代 (4)夸张 (5)排比 (6)反复 (7)反问 (8)设问 (9)反语 (10)对偶
(11)对比 (12)衬托 (13)顶真 (14)互文 (15)引用 (16)用典 (17)双关 (18)象征 (19)通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例题分析】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
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
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
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
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
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
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
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
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大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
B.第④段画波浪线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该句与“桃儿、杏儿、梨儿”呈一一照应的关系。
C.第⑥段写景的同时还写了行人、农民等人的活动,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美好氛围。
D.文章最后三段用热情洋溢的笔调写出了春天不断壮大的过程,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2.★阅读【知识小卡片】,给下列句子设计合适的重音和停连,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
【知识小卡片】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
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
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赏析修辞)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加点字)
4.班级即将举办“写景我能行”的主题读书交流会,请你根据学习《春》的体会,提出如何写
好景物的建议。
5.★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情,结合链接材料甲、乙,分.别.说说你从
中读出史铁生和莫怀戚生命中“春天”怎样的温情?
【甲】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乙】
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
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
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堂训练】
(节选)
老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
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
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
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
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
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
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
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
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
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段文字按空间方位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济南冬天的雪后山景。
B.①段是写济南冬天小雪后秀美的山景,③段是写济南冬天柔美的水色。
C.②段中“卧着些小村庄”“卧着点雪”“这是张小水墨画”,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
D.③段中“绿的精神”指济南冬天的水充满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朦胧的春意,流露出作者对冬
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
露出点儿粉色。(从修辞角度赏析)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朗读时“妙”字要加强语气,为什么?)
3.★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堂提升】
【甲】
__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
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
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
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
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
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
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
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
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
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
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得那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
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
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
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
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
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
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
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
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
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
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
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
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
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
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
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
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
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
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
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 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
从重音角度为 B句设计朗读。
A 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
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3.★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
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
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
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
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
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后作业】
芦花雪
王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
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
②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
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③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④晨光微露,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
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
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
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
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
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
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
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
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
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
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
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
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
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
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
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
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
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
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
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
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
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
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 2023年 12月 9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芦花美态 芦花特点、情味
微风过处 飘飘洒洒地飞舞 (1)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 (2) 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 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优哉游哉,令人陶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与下句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4.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因何
而“沉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1】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重音和停连、修辞手法赏析
【体会句子情感、分析含义】
阅读考点【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
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阅读考点【2】:比拟和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等的修辞手法
(2)拟物: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赋予人以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同等)+喻体(用来做比喻的
事物)
(2)暗喻:本体+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喻体
(3)借喻:喻体(直接代表本体)
阅读考点【3】:修辞手法的作用/好出。
(2) 从修辞手法赏析:修辞手法+特殊内容分析+情感/品质/精神/特点/道理+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考点拓展【3】:常见的修辞修辞手法。
(1)比喻 (2) 比拟 (3)借代 (4)夸张 (5)排比 (6)反复 (7)反问 (8)设问 (9)反语 (10)对偶
(11)对比 (12)衬托 (13)顶真 (14)互文 (15)引用 (16)用典 (17)双关 (18)象征 (19)通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例题分析】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
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
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
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
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
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
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③段大都使用短句,简洁有力,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孩童的调皮活泼。
B.第④段画波浪线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该句与“桃儿、杏儿、梨儿”呈一一照应的关系。
C.第⑥段写景的同时还写了行人、农民等人的活动,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美好氛围。
D.文章最后三段用热情洋溢的笔调写出了春天不断壮大的过程,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联系本段中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知,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活力,
是为了从侧面突出春天草地的舒适,为春草图增添生机与活力。本项“写草地上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现
孩童的调皮活泼”有误。故选 A。
2.★阅读【知识小卡片】,给下列句子设计合适的重音和停连,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
【知识小卡片】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
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
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示例:“盼望”“近”重音,读出急切期盼,“春天的”略停顿,“脚步”延长,读出春天来了的内
心喜悦之情。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句子朗读。
根据材料中的“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可知,进行句子朗读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传情达意。
“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强烈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近”
点明春天来到了人间,人们的盼望得以实现。故“盼望”“近”重音,读出人们对于春天的急切期盼和感
受到春天到来时的喜悦。“春天的脚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人格化,写春天就像一个人一样缓步来
到人间。故“春天的”后面应略有停顿,“脚步”适当延长,读出春天并不是一下子就来到了人间,而是
有一个过程,稍舒缓的语调更能表现人们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赏析修辞)
排比、拟人,写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体现春天的生机蓬勃的朝气或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
赞美。
【重点解析】
(1)三句分句都是“……起来了”的格式,这是排比。“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太阳人格化,这是拟
人。春天到来,山变得朗润,春水初涨,太阳也变得温暖,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情景,表现了春
天的勃勃生机。联系人物心情可知,表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加点字)
“成千成百”写出蜜蜂数量之多,侧面烘托春花繁茂芬芳。
【重点解析】
(2)“成千成百”形容数量极多。此处形容蜜蜂,表现了蜜蜂数量之多。联系本段中的“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可知,写花下蜜蜂极多,从侧面表现了春花的繁茂与芳
香。
4.班级即将举办“写景我能行”的主题读书交流会,请你根据学习《春》的体会,提出如何写
好景物的建议。
示例:写景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排比、拟人、比喻等;可以引用与之相关的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要按照一定的观
察顺序来写,如上到下,远到近等;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重点解析】
4.本题考查写景方法。
写景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如,第⑤段中的“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风里带
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嗅觉。“鸟儿
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听觉。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第②段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就运
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
可以引用与之相关的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如第⑤段中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春
风的温暖。
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如第⑥段中的“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
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就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的。
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如第④段中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的是动静结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
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实结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5.★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情,结合链接材料甲、乙,分.别.说说你从
中读出史铁生和莫怀戚生命中“春天”怎样的温情?
【甲】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乙】
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
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
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示例【甲】史铁生走进了生命的“春天”,不再自暴自弃,认识到不论生命遇到什么磨折都要
坚强乐观地活,他重新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决定好好活着报答、宽慰母亲。【乙】莫怀戚的
“春天”里有着一家人散步的温馨美好的亲情,中年人扶老携幼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温
情。
【重点解析】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段中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是史铁生遵从母亲的遗愿,来到北海看到的菊花盛开的景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
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是说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让他来看花的用意,认识到不管生命遭遇怎样的挫折都
是积极乐观,坚强的活下去。他决定走出生病残疾的阴影,听从母亲的话,和妹妹好好活下去。
乙段中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
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描写了一家人相
互扶持,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的场面。在这个“春天”里,既有明媚的春光,也有温暖的亲情,还有尊老
爱幼的优良传统。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这个画面充满了温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堂训练】
(节选)
老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
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
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
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
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
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
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
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
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①段文字按空间方位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济南冬天的雪后山景。
B.①段是写济南冬天小雪后秀美的山景,③段是写济南冬天柔美的水色。
C.②段中“卧着些小村庄”“卧着点雪”“这是张小水墨画”,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
D.③段中“绿的精神”指济南冬天的水充满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朦胧的春意,流露出作者对冬
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D.根据文章第①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第②段“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
的吧”及第③段“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
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可知,本文将冬天的济南描绘得栩栩如生,既像水墨画,又像蓝
水晶,一个“妙”便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美景的喜爱与赞美,“流露出作者对冬天转瞬即逝的抑郁心情”理
解有误。故选 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
露出点儿粉色。(从修辞角度赏析)
拟人,“害了羞”赋予薄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表达
作者对美妙雪景的赞美和喜爱。
【重点解析】
(1)通过阅读句子可知,其中“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一句赋予了薄雪以人的情态,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当成害羞的少女来写,生动地描绘了薄雪娇美、秀气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朗读时“妙”字要加强语气,为什么?)
“妙”字是全段强调的重点,下文都围绕“妙”字来写。
【重点解析】
(2)通过阅读文章第①段“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
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
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
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可知,本段
写出了小雪之后的美丽景色:树尖上的白花、蓝天的银边、穿花衣的山们,还有害羞的薄雪,无不体现着
一个“妙”字,所以“妙”是全段的统领;而且这一“妙”字也是作者感情的着力点,这流露着作者对济
南冬天的怜惜和赞美之情,所以应该重读“妙”字。
3.★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结构上,首尾呼应,点题 ,使文章布局非常精密;内容上:再一次赞美济南冬天的温晴,
抒发对冬天济南的热爱之情。(意思正确即可)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
通过阅读结尾段并结合第①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第②段“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
代的名手画的吧”及第③段“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
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可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所表达的意思是:这澄
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是对济南冬天的一种赞美,抒
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本句又是全文的总结句,与本文的题目《济南的冬天》相照
应,并且与开头“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6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堂提升】
【甲】
__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
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
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
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
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
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
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
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
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
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得那
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
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
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
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
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
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
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
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
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
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
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
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
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
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
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
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
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
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
示例:春鸟喧哗。文章以春鸟的喧哗贯穿全文,描写了春天的鸟鸣声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生机
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鸟鸣、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春鸟喧哗》为题,
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题目的能力。题目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作为行文线索,或提示主旨。
本文以春鸟的叫声贯穿全文,写了早晨、晴日、雨日等各种不同场景下的鸟鸣,描写春日绚丽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山间春鸟的喧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时光的热爱,暗示了“珍惜春光”
的主题,发出对沉浸于世俗无法自拔的人们的警醒。可据此拟题,如:春鸟喧哗、山间鸟鸣等。
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 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
从重音角度为 B句设计朗读。
A 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
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示例一:“轮番”要重读,强调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
的喜爱之情。示例二:“热闹”要重读,强调各种鸟在山间争相鸣叫的喧哗景象,表达作者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朗读能力。
作者着重表达什么情感,相应的词语要重读。
“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这一句意在表现山居时
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情景,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所以需要重读的部分应该突出鸟儿鸣叫时喧腾的词。
如“轮番”,意在强调各种鸟连续不断,你争我抢的鸣鸟场面,热烈且富有生机,可以表达作者对春
光山居生活的强烈喜爱,可重读;
如“热闹”,意在渲染各种鸟争相鸣叫是的场面,种类繁多,鸣叫声不断,可见作者对鸟儿们的喜爱,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重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3.★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
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
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温温存存”一词将喇叭花、月季花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喇叭花、月季花等开放时安静柔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运用了拟人修辞,“温温存存”形容人的温暖、
温柔和顺等,这里将喇叭花、月季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喇叭花、月季花开放时的温柔情态,衬托初
秋时轻柔安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喇叭花、月季喜爱之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
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
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刻画得生动传神,
让读者领略到了景物之美。
【重点解析】
4.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与写作。
选择《济南的冬天》,从内容上看,都是写景的美文。《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
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与这两篇文章一样,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从写作方法上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形象特点,表达作者的喜
爱之情。如【甲】文中,“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
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
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如【乙】文中“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
地的温存”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从生长到成熟的过程,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如《济南的
冬天》中“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
形象地突出济南周围山的地理特点,并因为这地理特点给济南带来的温暖舒适的感觉。
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
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重点解析】
5. 本题考查默写诗句。
从【乙】文中第⑤段“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
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可联想到相似描写晚秋场景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9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后作业】
芦花雪
王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
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
②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
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③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④晨光微露,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
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
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
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
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
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
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
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
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
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
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
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
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
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
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
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
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
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
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
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
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
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
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 2023年 12月 9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芦花美态 芦花特点、情味
微风过处 飘飘洒洒地飞舞 (1) 浪漫、美妙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 (2) 芦花如雪肆意飞扬 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 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优哉游哉,令人陶醉
【重点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⑥段“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
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可知,微风过处时,芦花的特点是浪漫、美妙。
(2)根据第⑦段“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
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可知,晨光尽洒,
蓝天白云下的芦花美态是芦花如雪肆意飞扬,此时的芦花迷人,充满诗意、柔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运用比喻,将芦花比做雪花,比做白蝴蝶翩然飞舞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陶醉和赞美之情。
【重点解析】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⑥段画线句子“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
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芦花飞舞的样子先后比作“雪花纷飞”和“白蝴蝶翩然展翅”,这两
个比喻都强调了芦花的洁白、轻盈和飘逸的特点。通过比喻,作者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芦花在微风中的
动态美,还传达出了自己对这一景象的深深陶醉和赞美之情。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
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芦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与下句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都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手法,下句由眼前景联想到果实满树的丰收景象,联想到穆桂英
漫步的情态,古今融合,增加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
情。
【重点解析】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赏析。
第⑩段画线句子“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与朱自清的《春》中的句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两者都运用了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 在第⑩段的句子中,作者通
过想象描绘了穆桂英在芦花荡中的情景,芦花飘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和
美感,令人神往。而在《春》的句子中,朱自清则通过想象描绘了春天果树上的盛景,虽然眼前并没有实
际的桃儿、杏儿、梨儿,但作者通过想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作者还通过实写蜜蜂
和蝴蝶的飞舞来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热闹和美好。两文通过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
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赞美之情。
4.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因何
而“沉醉”。
芦花飘扬的外形美,让作者感受到它的素净与飘逸;芦花荡的诗意美,让作者感受到它如
诗如画般的意境;芦花荡的文化美,让作者获得超然世俗,宁静淡泊之美。
【重点解析】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⑥段“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
可知,芦花的外形美,如雪花般纷飞、如白蝴蝶翩然展翅的姿态,让作者感受到它的纯净与飘逸,从而沉
醉其中。
根据第⑦段“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可知,晨光与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芦花营造
出如诗如画的景象,这种诗意美让作者陶醉于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根据第⑨段“千百年来,这如雪的芦花里,留下多少动人的传说。穆家妹子在这里练过剑,试过枪,
她身背帅字旗,一路杀进敌营,最终将辽兵赶出边境,而自己也血洒疆场”可知,芦花荡中蕴含着丰富的
历史文化,如穆桂英的传说等,这种文化色彩让作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其沉醉之
感。
根据第 段“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可知,作者在观赏芦花的过程中获
得了超然世俗、宁静淡泊的心灵体验。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让作者更加沉醉于芦花所带来的美好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