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17: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07近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应变
建立
完善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科举制为何走向衰弱直至被废除?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锢智慧,其二害日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 救亡决论》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
政治:民族危机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近代社会运动不断冲击科举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管理需要新式人才;
思想:西学传播与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冲击着旧观念;
自身: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明显;
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2)过程
清政府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折》,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
1901年
1905年
严修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选拔官吏
忠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变化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支持废科举 科举制的废除带来哪些影响?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培养新政人才;
③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④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3)影响
积极影响:
①促进新式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培养新式实用人才。
②推动社会风气转变,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
③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④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⑤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条件。
“经过科举制度的长期训练,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是属于某一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都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胡适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3)影响
消极影响:
①造成了选官制度的紊乱;
②客观上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选官制度更新
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3)学堂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再分配相应官职。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施行的学制,是现代教育建立的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标志。
(5)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思考: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为政治革新服务;
以挽救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为目的;
受西学传播影响较大(冲击传统中学地位、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趋势明显。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考试权独立:在“五权宪法”框架中,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②人事权独立: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特点: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4)评价:
①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②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并分析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1)选拔官员的方式:考试、甄别
考试 (未当官者)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没有资格)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举行过2届)、文官普通考试(举行过2届)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 (已当官者) 对象
选拔方式
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
(1)选拔官员的方式:考试、甄别
(2)特点:①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②以立法形式实施;
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 ④考试和资历并重。
有毕业于俄国者,甄别委员会无人认识俄文,专请熟悉俄文者将其毕业证书译出审查。有某省民政长系高小毕业,仅任一年教员,其资历不符合规定,甄别委员会即呈请免职。仅财政部因甄别不合格被裁汰者便有30余人。
(3)评价: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②大总统可以享受“特擢”令而不受《文官任用法》的限制,为任人惟亲、惟财、惟私打开了方便之门,容易滋生腐败等现象。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背景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建立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报考资格
甄别制度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经其考选、铨叙后任用)
1929.第一部《考试法》等
男女皆可
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结合教材与表格归纳此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更开放公平;
制度法律化;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以考试为主;
设置专门机构。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由于民国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即日支俸;考试及格人员虽经初试再试及格,大多数仍须先行学习,学习期间虽有津贴,但与试署人员所支俸禄相差悬殊。”民国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文官考试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的想法。
——徐萍《从进士利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评价:
积极: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民主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十八大以来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意义: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993年:初步形成
1994年
2005年:正式形成
2006年:发展完善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意义: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
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1)发展历程
如何评价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史论深化
1.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
(2)制定和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百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对公务员的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
2.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指导原则 政治中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与党派脱钩 党管干部
范围划分 “两官分途” 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不搞“两官分途”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服务对象 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 为资产阶级服务 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相同点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史论深化
3.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把机关干部从大一统的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国家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从而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而这正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公务员制度为廉政建设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等。
史论深化
(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民主化的优越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按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各类人员,从人治走向法治,充分显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确性。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特点 原因
晚清 1840-1912 废科举,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 浓厚的 封建性 ①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②民族危机加剧;
③西方宪政思想影响;
④科举制弊端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浓厚的 西方化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北洋政府 1912-1927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建立公务员制度 建国初 1949-1978 建立干部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
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
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
改革开放 1978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4.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
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
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科举制度的废除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理论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现代公务员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