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地图
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国家关系
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
概念
阐
析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
录
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氐
乌桓
夫余
中央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军事征服: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设置郡县: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资治通鉴》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西北:“西域都护府”
边疆:
屯戍政策;
设置田官,
戍卒屯田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举措:
中央机构:大鸿胪
和亲政策
军事征伐
地方机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
边疆:屯戍政策
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问题: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1) 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灵活多样,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
(2)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1: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晁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汉书 食货志》
研习上述,分析屯戍政策的影响。
屯戍制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它源起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汉武帝时的屯田主要为军屯,军屯是指设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军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军屯以六十人为一营,且佃且守,士卒需缴纳分成地租。
名词解释
1.屯戍制度有效抵御了匈奴的入侵;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三国、东晋、南朝 南方的开发
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
北魏 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 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途径:
民族迁徙;
战争冲突;
胡族汉化;
江南开发;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思考:根据图片和P62的【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负责机构:
鸿胪寺官员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隋唐——大一统下的民族大交融
礼部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
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唐朝《礼宾图》(局部)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⑴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⑵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⑷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⑶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隋朝的民族关系
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隋书》
特点:华夷一体,民族平等,措施灵活,因俗而治。
◎唐最大疆域图(669年)
问题:唐朝对民族政权采取了哪些政策?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军事征伐
册封
和亲:
设置机构
南诏
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宋辽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交融
南北面官
政权并立
先战后和
制度学习
交流交融
榷场贸易
①沿袭唐宋制度
②猛安谋克
元朝民族政策:“行汉法”、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元世祖忽必烈封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边疆地区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明史·职官志》
◎提督四夷馆隶属于太常寺,与礼部、鸿胪寺均靠近正阳门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明朝的民族关系
鸭绿江
修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马市
西北
东北
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各族酋长世袭任职
西藏
敕封“法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经济交流:贡赐、茶马贸易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明朝的边疆管理
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满蒙联姻,控制漠南蒙古
新疆:1757年彻底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东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
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将军辖区
改土归流
理藩院
(中央机构)
内地18省:总督—巡抚
办事大臣辖区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清朝的民族关系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清世宗实录》
归纳:清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战争;联姻;册封宗教领袖;设置机构;颁布法律;改土归流
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意义:有利于开发边疆,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一、走向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鸭绿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清代中国历史疆域版图确定下来
秦
汉
魏晋
唐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
倭国来朝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凿空
甘英使西
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
向西:
西域商路畅通;
玄奘西行取经;
与大食国接触,造纸术传播;
向东:
日本、新罗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回;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中华文化圈
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财贿。——宋高宗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探究:根据地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宋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特点:(1)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2)海路发达,明州、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隔断了陆路联系;
(2)为增加财政收入,朝廷重视对外贸易,建立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3)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达;
(4)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
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行纪》
陆路来华: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
海路返回: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Q1:指出材料反映的明朝外贸政策。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海禁”政策:严禁民间海外贸易。
思考: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是否矛盾”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不矛盾,郑和下西洋是官方推行的朝贡贸易,“海禁”针对的是民间私人贸易。
1
“中国”与“天下”
2
3
4
第一层:
大一统王朝直接统治的郡县
第二层:
通过册封、羁縻、土司等制度间接统治的边疆民族地区;
第三层:
关系或远或近的朝贡国(藩属国);
第四层:
化外之地
—图文参考许纪霖《家国天下》整理
宗主国
藩属国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与“朝贡体制”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贡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朝贡国还要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贡体制
特点
政治上表现为不平等的宗藩关系,但不干涉藩属国内政。
经济上表现为“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文化上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清·万国来朝图轴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思考:清朝如何看待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朝贡关系
思考:欧洲国家认可朝贡关系吗?他们想和清代中国建立怎样的关系?
马戛尔尼使团希望在中国设立大使馆,与中国互派大使。希望与中国签订一个外交条约,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当然,英国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国政府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以减轻中国官员对外商的剥削和刁难。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大的胃口,他们还打算劝说中国开辟新的、更方便的港口来进行贸易,比如宁波和天津。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二、天朝上国,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条约体系,平等外交 VS 朝贡体制,宗藩关系
问题:根据材料,18世纪末的英国希望与中国建立怎样的外交关系?
与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存在怎样的冲突
开拓市场,自由贸易 VS 闭关锁国,朝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