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17: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柬埔寨莫尼克公主说:“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说:“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为什么周总理能够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
他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他在外交工作中体现了哪些智慧和原则?
回顾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请用实际案例说明近代我国的外交情况?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1950年12月11日的封面,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一年多。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整个封面以红色基调为主,一大群飞舞的蝗虫围绕着毛主席,“蝗虫”寓意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
思考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态度如何?
思考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态度如何?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1951年6月18日的封面,周恩来首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封面标题是:“共产党人周恩来”。下面小字说明:“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
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一、站稳脚跟——中苏结盟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判断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如何?
毛泽东访苏根本目的是什么?
最后双方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一、站稳脚跟——中苏结盟
1950年2月,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
中苏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条约的签署,使得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二、走向成熟——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走向成熟——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核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保证
平等互利
条件
和平共处
目标
三、崭露头角——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总理身上体现了怎样的风采?
其他国家代表对华是何种态度?
周在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本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
三、崭露头角——日内瓦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朝鲜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方的积极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积极阐述中方的观点与态度
三、崭露头角——日内瓦会议
这一期是1954年5月10日 ,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即“边打边谈”。三年之后,《时代周刊》再次选择周恩来作为封面人物。但此时西方世界的外交家们,却不能不面对一个铁一样的现实:曾经和蔼、儒雅、谦恭的他,走进日内瓦,参加朝鲜停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谈判会议,成了西方世界最难对付的对手。这位来自中国的总理,充满自信地向西方世界的列强们,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挑战。
四、力挽狂澜——万隆会议
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的三大危机:
克什米尔公主号的暗杀事件
一些国家当面攻击共产主义
会议结束拿出什么样的成果
四、力挽狂澜——万隆会议
出席万隆会议的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
已故万隆会议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加尼生前曾说过:“没有周恩来,万隆会议便不可能成功。”
美国记者鲍大可说:“我没有听说哪一个人不折服于他的个人品格,即使最强烈反对他的政敌也不例外。”
会议休息期间,各国代表纷纷找周总理签名留言
五、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
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中国重返联合国遭到了哪些阻力?
为什么此时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五、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
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五、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
这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 ,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以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隔22年之久重返联合国。文章写道:“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6日,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中国恢复联大席位,“不仅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道路”。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
1971年11月8日,《时代周刊》记者虽然为美国没有能够“力挽狂澜”感到遗憾,但还是对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的前景做出了客观的预测:“它会为联合国带来新的能量,每个人都会发现新的改变。”“就像周恩来所反复强调的那样:一两个大国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的时代将要结束了。”
中美关系恢复正常的原因?
梳理中美建交的完整过程?
思考中美建交的历史意义?
1972年尼克松访华,跨越大洋的握手
跨洋握手——中美建交
六、跨洋握手——中美建交
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利于解决中美长期争端
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陷入越南战争难以自拔
霸主地位遭到欧日挑战
跨洋握手——中美建交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这标志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跨洋握手——中美建交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六、跨洋握手——中美建交
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会见美国总统卡特
中美建交的历史意义:
直接促进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突破外交困境,迎来建交高潮;
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和平的发展。
化敌为友——中日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经过认真、友好的协商,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大国是关键——高度重视
八、朋友天下——全方位外交
周边是首要——睦邻友好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巩固深化
多边是重要舞台——积极开展
外交政策——不结盟、无敌国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八、朋友天下——全方位外交
“10+1”领导人会议是指东盟10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与中国领导人间举行的会议。 “10+1”合作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在“10+1”合作机制下,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
金 砖 五 国:俄 印 南 巴 中
金砖国家特指世界新兴市场,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称为“金砖国家”。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
朋友天下——全方位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朋友天下——全方位外交
八、朋友天下——全方位外交
这是2007年1月22日《时代周刊》封面,封面以蜿蜒的长城和喷薄而出的红日为背景,文字说明:“新王朝的开始——中国世纪”“当美国身陷伊拉克战争无法脱身时,一个新的超级力量已经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时代》封面的寥寥数语,显示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随着自身的乏力而日渐强烈。
当代中国的外交
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关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改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 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 峰会上
张高丽签署《巴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