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
教学理念:
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P4)“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P59)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具有强化思维,连结不同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指导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小标题: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名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梁启超: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
三、学情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2和3都有相关内容,“中国”这一概念能很好的统摄这些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化。
学术分析
本课参考书目:
1.葛兆光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
2.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
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6.韦兵:《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通过对这些学术著作的阅读,我很快的找到了本课的大概念——中国。
五、教学目标分析
1.利用甲骨文和文献史料让学生理解“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发展历程,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利用表格让学生自主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相关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利用历史地图强化学生的必备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4.利用史料、图表、历史地图让学生感受漫长的民族交流和中外交流史,增强学生国家的认同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难点: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六、教学方法分析
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理解“中国”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2.利用“图表法”,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自主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
3.采用“地图分析法”,把知识点通过设问的方式落实到地图上,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4.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大概念和问题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在落实知识的过程当中,增强家国情怀素养。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大概念为:中国。围绕大概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中国”?2.“中国”如何形成?3.“中国”如何“重建”?围绕大概念,我还设计了三个情境:1.创设学术情境,思考“中国”的内涵及发展历程;2.创设时空情境,领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的演变;3.创设现实情境,探究现代中国的文明困境和对策。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学术情境,思考“中国”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用甲骨文“中国”两字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创设情境。
围绕大概念“中国”设计三个问题:1.什么是“中国”?2.“中国”如何形成?3.“中国”如何“重建”?利用学术史料创设学术情境。
材料一:
许纪霖: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主权、疆域和人口的民族国家。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历史上的王朝经常更替,但有一个超越了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其不仅具有制度典章的政治连续性,更具有宗教语言礼乐风俗的文明一惯性,这一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就叫作“中国”。
——《殊方未远》P33
材料二:
杉山正明:中国是由各类人群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多元复合体。
——《殊方未远》P176
韦兵:夷夏如阴阳,阴阳永远不可能消灭其中一方,夷夏同样是这样,中国也是这种夷夏之间对立、互动、互融的“势”的产物。夷夏二维,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中国。理解中国的关键就是要从这种双向、动态的“势”去把握。
——《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P2
材料三:
许倬云:在世界文明存在和变化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西方的现代文明本身已经趋于老化,如何在双重迷失的情况下,致力于重整原来的共同体,建构一个动态平衡的新系统,将是各地中国人都必须面临的难题。”
——《殊方未远》P62
总结提升: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主权、疆域和人口的民族国家,更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与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二)创设时空情境,领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的演变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法”和“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梳理必备知识,然后通过设问的方式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
特点:结构稳定,维系千年;以儒家价值为基础;以中原王朝强盛为前提;体现了君臣等级关系;厚往薄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5分)
影响:加强了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以天朝上国自居,容易故步自封,影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明清以后,使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潮流。(2分)
【设计意图】复习课强调知识的落实,自制练习,可以加深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创设现实情境,探究现代中国的文明困境和对策
许倬云:在世界文明存在和变化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西方的现代文明本身已经趋于老化,如何在双重迷失的情况下,致力于重整原来的共同体,建构一个动态平衡的新系统,将是各地中国人都必须面临的难题。”
——《殊方未远》P62
【设计意图】利用学术史料,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担心中国的处境,思考中国的对策,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九、板书
十、教学反思
优点:
1.以“中国”这一大概念来统摄整课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再结合学案、表格、地图、自制题目等教学工具,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2.围绕“中国”这一大概念设计的问题链,为学生创设了学术情境、时空情境、现实情境,更有利于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不足:
本课做到了不纲要上的融通,但与选必2和选必3中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的融通不足。
未来的解决思路:
1.加强专业书籍的阅读,拓展学术视野,加强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2.加强对课标和课本的研读,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3.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