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 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马克思曾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足见赋税对国家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统一王朝更被视为是立国之本。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目——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教师提问】什么是赋役制度? 【师生探究】从材料可以看出,赋役主要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部分。 赋税主要分为田赋、人头税两类,而徭役主要包括兵役,力役。 【教师过渡】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是土地和人口,我们把握好这两条征收线索去梳理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逻辑会更清晰。 【教师提问】依据教材梳理的表格内容,从秦到汉,这一时期赋役有何特点? 【师生探究】对比看来,(1)汉朝的田赋比秦朝大大降低,秦朝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2/3,到汉初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田赋大大降低,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两朝的人头税都很沉重,秦朝的人头税称口赋,汉朝细分出7-14岁的儿童口赋和和15-56岁的算赋,以货币形式征收。 (3)汉武帝时期,长期对外大规模用兵,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了财产税,包括车船税、算缗(民)钱等。 (4)徭役方面,秦朝的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与秦朝17岁起役相比,汉朝改为23岁起役,徭役有所减轻,但仍然很沉重。 【教师过渡】从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看,赋税的主体税种有田赋、人头税,以实物形式为主,可以说是国家对劳动人民财产的直接掠夺。徭役有兵役和力役,可以说是国家对劳动人民劳动时间的直接侵占。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对比下东汉末年曹操实行的赋税制度与秦汉时期对比有何变化?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师生探究】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变化是以按户为单位征收,第二个变化是以实物绵、绢代替钱币充税。“户调”取代了汉代的口钱、算赋,实现了由人口税向户税的转变。这就是历史上的户调制。 【教师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和无主地,国家把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对象为成年男子,称之为均田制。到孝文帝改革时,建立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制。 接下去我们来看隋唐。 【教师提问】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前期,实行了租庸调制,那什么是租庸调制呢?我们结合旧唐书的一段材料来进行分析。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榆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竹……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旧唐书·卷一一八》 【师生探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租指的田租,调指的是户税,而庸则是纳绢代役。 【师生探究】租庸调制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个特点是征收的标准仍以人丁为主。租庸调制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庸代役。 以庸代役,一定程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同时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教师提问】租庸调制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又改行新税法呢? 我们知道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国家将无主的荒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则为国家承担赋役。 【教师讲述】但到了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没有了土地,流落他乡沦为流民,他们就不具备缴纳赋役的基础能力,政府也就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基础对象,国家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780年,唐德宗任命宰相杨炎开始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赋税改革,这就是两税法。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归纳两税法的内容,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变化?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杨炎传》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食货志》 【师生探究】什么是两税法?国家首先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将总额分到各地。然后在各地分地税和户税来征收。取消租庸调以及其他一切杂税。 在地税征收过程中,以田亩为标准,在户税征收中,以人丁和资产为标准。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所以被称为两税法。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无论你是丁男还是中男,不再像租庸调制一样以人户为单位征收,而是开始以土地或资产为单位来征收。 其他的变化,比如极大的简化了税收的名目,固定了征收时间,征收手续也十分的简便。 【教师提问】那么,两税法实施有何影响?在中国赋税史上有何地位?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师生探究】从材料可以看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货币税的引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变革,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教师过渡】隋唐之后是宋元时期,对比隋唐,宋元时期赋役制度有何变化和亮点? 【师生探究】宋朝沿用唐朝两税法,百姓负担很重。除正税之外,还要征收许多的附加税。附加税额之高,甚至高出正税数倍。 宋代的亮点是王安石变法时曾推行募役法。农民可以以钱代役,既保证了劳动时间,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元代赋税制度的亮点是科差。它的征收内容是丝料和银两。尤其是包银,将各项赋税合而为一,统一征收银两,这是银两第一次出现在赋税征收的历史舞台上。 募役法和包银的出现,为后世赋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师过渡】宋元时期之后是明清,宋元时期赋役制度有何变化?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洪武九年规定“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正统元年“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 ——《明史·食货二》 【师生探究】宋元时期之后是明清,从材料可以看出,明初赋税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后来百姓缴纳税粮时,可以用银、钞、钱、绢来代替。江南各省的田赋折银上缴。上缴的银两叫金花银。 金花银开始了中国古代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税收货币化的发展趋势。金花银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税粮运输不方便,损耗很大;另一方面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税收货币化也势在必行。这就推动了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万历六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一条鞭法的内容?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 【师生探究】一条鞭法有这样几个内容。一、赋役合一,田赋、力役、杂税合并为一,所以称为一条鞭法;二、丁亩承担,以前役是由丁单独承担的,现在则丁亩共同承担,将丁承担的役部分转移到田亩中。三、所有赋役的税收,全部折成银两来上交。四、纳银代役,政府所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教师提问】一条鞭法的推行有何影响?他在中国赋税史上有何地位?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摇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除米麦外其余税款均以白银支付,实现了实物向货币的过渡。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摘编《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师生探究】一条鞭法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简化了征收手续,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缓和了社会矛盾;赋役征银的办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与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其中,最明显的变革是,赋税征收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是中国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教师过渡】当然,一条鞭法并没有彻底废除丁银。有丁无地之户仍须缴纳丁银。农民还是要承担沉重的丁银负担,造成清初社会矛盾尖锐。为缓和矛盾,康熙51年,颁布谕旨,决定将当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后边出生的人口永不加赋。这就把全国征收的金税的总额固定下来。这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又将最后这笔丁银分摊在田赋中,与田赋一笔征收,这就是摊丁入亩。 请看一段视频。 摊丁入亩,就是将丁税(人头税)全部分摊到田亩中。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不交。 【教师提问】摊丁入亩有什么影响?在中国赋税史上有何地位? 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师生探究】摊丁入亩是中国赋税制度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余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教师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结合表格,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师生探究】总体上这样一些变化趋势。从征收标准看,从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到最后取消了人头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从赋役形式看,经历了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赋税征收的种类和程序看,从繁杂到简单,从而节约了征收的时间和成本;整个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 、赋重于役、役并入赋三个阶段。 这些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教师总结】赋役即国计民生。赋役少了国不聊生,赋役多了,民不聊生。在国计与民生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是一种伟大的政治智慧。 从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套完备、合理、亲民的良好赋税政策,要以民为本,要重视人民的利益@更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