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4 17: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一、内容解读
(一)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中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介绍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沿革。教材利用“学习聚焦”和“思考栏目”,分别从地位、原因、重点、新战略新思想四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进行深入阐释。
本课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一定程度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背景、重要内容、阶段特征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在能力和学科素养方面可参照学业水平3和水平4的高阶教学要求进行。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中国政区图中识别五个民族自治区并说出建立时间。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从地理、历史、现实和理论等角度分析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学生能够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举措及时间,并分析阶段发展特征。
4、学生能够结合自治区的发展变化,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思路
以“今日的西藏”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材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历史中发展形成并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不同阶段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特征。依托教材及补充材料,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学习评价
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实施原因和意义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比较到位。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阶段发展的特点把握相对不足。
六、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
以“今日的西藏”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当今的西藏百姓生活,提问:西藏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
教师: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落实的生动表现。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迅速激趣。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作好铺垫。
新课教学:
环节一: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任务一:你能说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及建立的时间吗?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实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历史讲究左图右史,通过在地图中指出五大民族自治区名称、地域及建立时间,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
材料一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第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任务二:请根据上述条款,分析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学生概括回答。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条款,引导学生概括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概括和史料解读能力。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原因。
任务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我国为何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地理因素: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材料三
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38年)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历史因素:自古多元一体、交往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古代中国“因俗而治”治边传统的历史渊源;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 《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材料五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7.08.08)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原因的分析与探讨,培养学生将问题置于一定历史时空中去思考的习惯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的再解读,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环节二:历史发展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也规定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任务四:请通篇阅读教材,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阶段特征?
1、概述历史沿革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教材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三个阶段,时间轴绘制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理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和阅读整合信息的能力,认识到任何历史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通过对不同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概况的了解和理论内涵的分析,概括阶段发展的特点。
阶段 概况 理论内涵 特征
确立:建国初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③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④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⑤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蒙、回民族设立民族自治区到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从探索尝试、积累经验到制度化 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性转折。
发展:改革开放后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③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将其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依法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日益提高;强调各民族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不断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步入法制化轨道。
教师: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五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典型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建设,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开始扩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开始出现。如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和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造成了恶劣影响。更好更快地发展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缩小差距,攻坚脱贫,共同致富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摆脱贫困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扶贫工作”是新时期国家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表现。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3年全线通车的墨脱公路就是生动体现。
阶段 概括 理论内涵 特征
完善:十八大以来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 ②中共十九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坚持“两个共同”, 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五个认同”认同,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更突出“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各名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致富。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内涵演变,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阶段特征,认识其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的特点。
环节三:人民心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任务五: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教师:2021年7月21—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的讲话时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回答:(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5)有利于把各民族 热爱本民族的情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结合起来。
(6)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帮助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结合习总书记讲话,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课堂结语:
当前全面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正确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为中心和涵养学科素养出发,从现实生活、历史发展、人民感受三个维度由浅入深地剖析我国民族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本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还需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以提升教学设计的层次。